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為了一個沒有童工的未來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6月13日

2002年6月12日,在日內瓦召開的第90屆國際勞工大會決定每年的這一天是國際反童工日,其旨在全球範圍內減少和杜絕童工現象的出現。今年是舉辦國際反童工日的第三個年頭。國際勞工局為此公佈了「為了一個沒有童工的未來」的報告。

織地毯的阿富汗兒童圖片來源: AP

國際勞工組織報告中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在全球範圍內共有2億5千萬5至17歲年齡段的兒童被迫參加工作。2億5千萬佔全球該年齡組兒童的1/6。這些兒童被迫為成年人勞作:雇傭和剝削他們的有農民、商人、企業家以及妓女的皮條客等。絕大多數兒童無法享受法律保護,淪為商品任人出售,其中1億8千萬被迫從事危險甚至有生命危險工作的兒童被人視為廉價商品,這批人為數眾多,極易被人取代。

印度清理大城市下水道的兒童,贊比亞被迫賣身的兒童是世界範圍內被奴役兒童的一部分。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富裕國家的兒童,他們嬌生慣養,被培養成未來的消費者。熟知寶馬和大眾汽車,卻不能掌握最基本句法的兒童越來越多,他們根本無力創建美好的未來。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本末倒置的世界。但是在這兩極之間還有許多過渡色調,使人們不能輕下結論。在一個貧富形成鮮明反差、貧窮國家人口急劇增加,在世貿組織內貿易壁壘被取消,世界經濟逐漸全球化的世界裡,國際勞工組織的要求為此顯得過於幼稚單純,甚至有些荒謬。因為多子多孫是家庭延續的必要手段。在此議題上,家庭即是受害者,又是作案人:他們是經濟全球化的犧牲者,也是利用兒童,出租兒童甚至販賣兒童的作案人。

國際勞工組織的人道呼籲是明確無誤的,但卻達不到既定的目標,它們在世界各地的貧民區消失得無影無蹤。反對奴役兒童的鬥爭必需從制定符合各自文化特點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及保證兒童接受必要的教育為出發點。諸如此類的一攬子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減少奴役童工事件的發生,為使兒童享受正常生活掃清道路。此外,合理的計劃生育政策有助於世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