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互不理解」
2012年9月2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這場名為"為何我們互不理解"的論壇,是2012中國文化年的活動之一,由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社科院與新哈登貝格堡基金會共同承辦。這場會議主題緊扣中西間因文化的互不理解而滋生的"體制敵對",認為不同社會與文化間的相互理解也應該成為一種生產力。
論壇的主持人是德國記者花久志(Georg Blume)和中國學者熊培雲。前者曾作為駐華記者在中國生活工作多年,他的中國報導曾多次獲獎;後者曾任《南風窗》駐法記者、《新京報》首席評論員,在中國多家媒體都經常發表有影響力的社論與專欄文章,也在南開大學開設政治傳播學及時事評論等課程。
參與討論的嘉賓,則是來自德國、中國、法國、印度的10多位知名學者,其中包括法國哲學家於連(Francois Jullien)、曾長期在東德生活的女作家莫尼卡‧馬龍(Monika Maron)、印度學者巴巴(Homi Bhabha)、中國社會學家李銀河、歷史學家汪暉等。
主持人花久志在接受德國柏林-布蘭登堡電台採訪時,就這場討論作出了簡要地概括。他認為,中西雙方在人權問題上有著迥然相異的理解:
"在中國與德國及西方的人權對話中,這簡直就是雞同鴨講!中國人一直在強調社會與經濟方面的人權,包括生存權與發展權;而我們西方則一直在講公民權,選舉權,自由集會權等等。兩邊講的都完全不著調!"
"如果我們要談人權,就應該首先承認,中國總體上是取得了進步的。中國實現了教育的普及,這是巨大的成就,從長遠上看,這讓進一步傳播公民權思想成為了可能。 "
花久志還強調,儒家思想,將會對中國人的人權理念產生影響:
"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中國有著自己的悠久思想史,包括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在這套思想體系中,也涉及到人的尊嚴,而且與我們所說的略有不同。這些思想在經歷了文革的衝擊和動搖後,中國人現在開始重新發掘它們。也許,中國人首先要經歷這自有思想重新發掘的階段,才能與我們所說的普世價值觀接近;絕對不可能直接從毛澤東思想跳躍到西方價值觀。"
來源:柏林-布蘭登堡廣播電視台 綜合報導:文山
責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