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烏克蘭危機升溫:俄軍再增兵 德警告制裁俄國

2022年2月14日

美國稱本周俄羅斯將可能入侵烏克蘭,並持續呼籲公民離開烏克蘭。德國肖爾茨總理預計周一、周二訪問基輔和莫斯科,期盼能當地情勢能夠緩和。

Ukraine Ukrainische Soldaten in Switlodarsk
美國稱俄羅斯將在本周入侵烏克蘭。圖片來源: Wolfgang Schwan/A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烏克蘭與俄羅斯情勢緊張,已有部分航空公司取消前往烏克蘭首都基輔的航班,美國警告說,俄羅斯軍隊可能在這幾天入侵烏克蘭,並指出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的駐軍人數增加。

拜登和普丁周六(12日)通過電話交談了約莫一個小時,據美國政府消息人士說,這次電話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過去幾周的態勢。

白宮表示,雙方同意繼續推進威嚇及外交手段,以試圖避免俄羅斯軍事進攻烏克蘭。根據美國和歐洲最近幾天的情報,俄國考慮16日對烏克蘭發動攻擊,不過對此,美國國防部發言人柯比則稱無法證實。

莫斯科的軍隊正在烏克蘭的北部、東部和南部集結,以進行克裡姆林宮坚称的軍事演習。白宮強調,他們並不知道俄羅斯總統普丁是否已經作出發動入侵與否的最終決定。

一名不具名的美國官員估計,目前駐紮在烏克蘭邊境附近的俄羅斯軍隊數量超過了13萬人,高於美國前幾周公佈的的10多萬人。

烏克蘭人擔憂嗎?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持續敦促人們冷靜,他擔心人們的恐慌會破壞烏克蘭的經濟。不過,他與他的文職和軍事領導人也在準備防禦措施,爭取並接受來自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武器。

上周末,在克裡米亞邊境附近,澤倫斯基穿著軍裝,與坦克和直升機一起進行演習。而居住在當地的居民則表示,不相信普丁真的會派軍隊進入烏克蘭。

居民Boris Cherepenko說:「我不相信俄羅斯會攻擊我們。」在基輔的民眾,則表示不確定俄羅斯會不會採取任何行動,像是會是針對烏克蘭的經濟、或是軍事行動,還是根本不會發生。

一名婦女Alona Buznitskaya高舉牌子稱「我愛烏克蘭」,她說:「你應該隨時為一切做好準備,這樣你就沒有什麼好怕的了。」

生活在戰火中:烏克蘭前線村莊的日常

02:52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周日(13日)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上發出嚴正警告,稱美國認為俄羅斯可能在本周入侵烏克蘭,但仍希望能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

沙利文11日曾呼籲旅居烏克蘭的美國人離境,並說軍事行動可能從空中轟炸開始,也可能會殺害平民。他在CNN指出,軍事攻擊可能會從導彈和炸彈攻擊開始,並說:「無辜的平民受害,不管他們的國籍如何。隨後,地面部隊將跨越烏克蘭邊境進行攻擊。同樣,無辜的平民可能陷入交火之中,或被困在他們無法離開的地方。」

德總理訪烏俄

德國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周一(14日)將飛往基輔,與澤倫斯基會面,並於周二(15日)在莫斯科與普丁會面。肖爾茨周日敦促莫斯科緩和與烏克蘭的對峙局勢,並警告若俄羅斯入侵其鄰國,將「立即」面臨制裁。

肖爾茨說:「如果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軍事侵略,威脅到烏克蘭的領土完整和主權,我們將實施準備好的嚴厲制裁,我們可以與我們在北約和歐洲的盟友一起立即付諸實施。」

根據一位德國消息人士稱,柏林並不期待這些會談有「具體結果」。該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總理將明確表示西方是團結的,任何侵略行為都將促使對俄羅斯進行「痛苦的、相當大的制裁」。

德國肖爾茨將訪問烏克蘭及俄羅斯。圖片來源: Kay Nietfeld/dpa/picture alliance

肖爾茨並未談及制裁的具體細節,但美國和歐盟此前已警告,針對俄羅斯銀行進行制裁的可能。另外,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也可能被擱置,該管道正在等待德國監管部門的批准,將俄羅斯的天然氣從波羅的海海底輸送到歐洲。

肖爾茨是在前往基輔和莫斯科進行會談的前夕發表這段談話。根據《明鏡》周刊11日援引情報來源報導稱,在烏克蘭附近擁有超過10萬軍隊的俄羅斯軍隊可能在周三(16日)入侵。

另外,英國政府發言人周日(13日)則表示,由於俄羅斯入侵的威脅不斷增加,英國正在制定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和經濟援助方案。

該發言人稱,英國首相約翰遜正在與盟國合作,即將制定有關支持烏克蘭的一系列計劃,預計幾天後宣佈。 「英國首相將繼續與我們的盟友一起努力,以緩解局勢和開展外交活動,」該發言人補充。

(美聯社、路透社、德聯社、法新社)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