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無家可歸不等於失去希望

Alexandra Jarecka2007年5月28日

根據非官方數據,德國總共約有八萬六千人無家可歸。全國只有北威州自60年代起進行了這方面統計,目前大約有一萬九千五百名無家可歸者。北威州的首府-杜塞道夫虽擁有「富人之城」的美名,也無法避免這個社會問題的存在。

波昂火車站前的無家可歸者圖片來源: DW/Kate Bowen

12年前,杜塞道夫市一個教會組織啟動了一個名為「援助無家可歸問題」的工作項目。項目啟動以來,杜塞道夫无家可歸者的人數已由原先的4500人減少到1400人。

眾多德國大都市現在都已無法避免無家可歸人口的存在,人們將他們與遭人討厭、受人唾棄的乞丐畫上了等號。導致這些人無家可歸的原因很多,例如財產被沒收、拖欠房租破產、離婚及患病等。

艾爾莎就遭逢了這種不幸:首先丈夫離她而去,其後又因哮喘病而丟了工作,最後流落街頭。今天,她獲得了一份賣報的工作:胸前掛著一個官方發給的賣報證,站在杜塞道夫闻名遐爾的「國王大街」路邊,兜售無家可歸者月刊「fiftyfifty」。

這份工作使艾爾莎對未來產生了一線希望,她說:「這份月刊有可能讓我重新過上正常生活,也就是說:可以租房子住,也許還能找到一份工作,不過這對一個已經52歲的人來說當然會非常困難,但維持最起碼的溫飽應該沒有問題。生活有了著落,才能提升自我價值感,才會覺得自己像個人。」

已成為杜塞道夫固定組成部分的這份月刊,總共有三百名銷售員,艾爾莎是其中之一。「聖方濟會」的修士馬太神甫指出,月刊是在12年前創刊的,他說:「我們向無家可歸者提供援助已有數十年的時間,例如:為他們指出未來方向,幫助他們建立做人的基本尊嚴。與歐斯騰多夫相識是很大的福報,我們於1995年共同創立了fiftyfifty這個項目。之所以成立這個項目的主要原因是,之前所進行的援助工作成效不是很理想。」

「fiftyfifty」是一個獨一無二,包羅廣泛的項目方案:它最先成立了一個名為「瀝青馬路-fiftyfifty協會」的公益性組織。幾個月之後,出版了每月發行量為4萬份的「fiftyfifty」月刊。後來又成立了同屬公益性質的「fiftyfifty畫廊」,迄今已收到無數知名的畫家和藝術家捐贈的作品。

記者出身的月刊和畫廊主任歐斯騰多夫自豪地表示:「月刊的名字是一半一半的意思,這一含義從月刊的售價就體現出來:一份刊物的售價是1歐元50歐分,其中一半,也就是75歐分,歸賣月刊的無家可歸者所有。出版這份刊物的理念,並不僅是為了讓無家可歸者得到一點兒微薄收入,而是也提供他們一個寫作的機會,不少人也都向月刊投遞了稿件。對我們來說,積極參與是最重要的;此外,通過辦報,讓無家可歸者的生活恢復穩定,也是非常重要的目標。」

「fiftyfifty」月刊現在又發展出一個「合作夥伴」模式:也就是每月出版四萬份月刊當中的兩萬份在杜塞道夫销售,另外兩萬份則讓杜伊斯堡、埃森、克裡菲爾德、波昂及法蘭克福等北威州的其它城市銷售。

歐斯騰多夫表示:「我們的思考方向雖以經濟效益為主,但並不急於擴充現有業務。行銷這份刊物的其它城市都是我們的合作夥伴。例如最近波昂的援助受威脅者協會就主動與我們聯繫。經過協商後,我們提供月刊封面,內容則由他們自己編寫。通過這種模式,雙方合作進行得非常順利。」

「瀝青馬路-fiftyfifty協會」的收入非常可觀:「fiftyfifty畫廊」每年出售募集來的各種藝術品,大約得款30萬歐元。另外,樂善好施的杜塞道夫居民,每年捐給該協會的慈善款項約為50萬歐元。協會的所有收入,都用於「援助無家可歸者」項目。

馬太神甫晝夜不停的為無家可歸者奔走經營。他說:「無家可歸者借助勞動服務,重新步入職業生涯,從而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從我們的工作人員那兒,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接受和受歡迎的。我們試著幫助他們重新鼓起勇氣,面對現實生活。」

目前為止,天主教這個幫助貧困兄弟的修會,已在杜塞道夫为兩百多名無家可歸者建造了七幢住房。此外,他們利用捐款成立「住房中介所」,迄今已幫助大約1500名無家可歸者獲得容身之處。兄弟修會現在還計劃為無家可歸的慢性病患者及殘疾者建造一所安養院,建築費用約需500萬歐元。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