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新疆吐魯番再發生「暴力事件」

2013年6月26日

中國官媒新華社英文版消息,6月26日,新疆吐魯番鄯善縣連木沁鎮發生暴力事件,至少27人死亡。事件發生在「7.5事件」4周年前夕,海外維吾爾人組織透露當局封鎖該鎮並進行清查。

Uighur women grab a police officer as they protest in front of journalists visiting the area in Urumqi, China, Tuesday, July 7, 2009. The city, where rioting and ethnic clashes killed over one hundred people two days ago, remained extremely tense Tuesday, as security officials and police continue to work to restore order. (AP Photo/Ng Han Guan)
新疆衝突事件(資料圖)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中國官媒新華社英文版消息,6月26日,在新疆吐魯番鄯善縣連木沁鎮發生了一起暴力事件,當地時間早晨6時左右,多名襲擊者持刀攻擊當地派出所、政府辦公樓和一個建築工地,目前至少有27人死亡。香港《文匯報》等亦報導了該消息。

新華社引述當地不具名官員稱,襲擊者用刀砍死17人,其中包括9名警察和保安、及8名市民,另外還有三人受傷。警方隨後對襲擊者開槍,打死其中10人,抓獲三人,目前正在追捕其他在逃的襲擊者。但當地官方沒有透露警方正在追捕的在逃襲擊者數目,報導中也未提及襲擊者是否為當地維吾爾人。

事件發生在新疆"7‧5事件"4周年前夕,新疆局勢再引關注;2009年因廣東韶關維漢工人斗毆事件,引發新疆烏魯木齊發生"7‧5"維漢民族衝突事件,當時近200人死亡,1700餘人受傷;2011年德國之聲曾報導7月18日發生的和田事件、7月30日和31日,在新疆喀什發生的兩起爆炸、襲擊事件;2013年3月,在新疆庫爾勒市亦發生襲擊事件。中國官方將以上多起事件定性為"暴力恐怖襲擊事件";海外流亡維吾爾人組織世維會則指責中國當局的高壓民族政策和系統性鎮壓,導致維吾爾人無法用和平方式表達訴求。就在6月19日,新疆阿克蘇、喀什兩地法院分別以"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對10名維吾爾人和1名漢人判罪。

2009年新疆"7.5事件"發生後的街頭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分別與鄯善公安局新聞部門、連木沁鎮派出所取得聯繫,對方聽聞記者詢問該事件情況,立即掛斷電話,德國之聲無法從當地獲得直接訊息;早前曾接受德國之聲採訪的新疆社科院前中亞所所長潘志平也表示對此事不能置評。新浪"V認證"博主--新疆八音和投資有限公司人力資源處總監李欣凱在微博上表示:"烏魯木齊、鄯善,南疆、北疆,不是遠近的問題,不是區域的問題。作為土生土長的新疆人,就是無以言表的心痛。幾年來,每到臨近的日子(7.5事件紀念日),內緊外松,嚴陣以待,卻總是聽到這類消息。"

世維會發言人:的確是維吾爾人和當地政府間發生衝突

總部設在慕尼黑的世界維吾爾大會發言人迪裡夏提向德國之聲表示,他們通過多個渠道和當地聯繫,能夠確認襲擊事件,確系維吾爾人對當局執法機構的襲擊。他強調中國官方報導中有平民死亡不屬實,報導中的"平民"系當地聯防隊員:"死亡的人中有中國的公安、保安,所謂的平民是當地的聯防人員,據我們向接近該地區的人士瞭解,的確是維吾爾人和當地政府發生了衝突。"

迪裡夏提也表示該地區維吾爾人與中國政府之間的零星衝突一直持續:"該衝突並不是偶然的衝突,實際上當局長期鎮壓是引發衝突的主因;當局不能維護當地維吾爾人的權益,縱容移民對維吾爾人的挑釁;對維吾爾人的清查和強制失蹤在當地比較嚴重,維吾爾人沒有其它抗爭出路的前提下,採取'原始性方式'和當局發生了直接衝突。"

迪裡夏提:連木沁被封鎖和清查圖片來源: AP

"中國政府封鎖該鎮和進行清查"

迪裡夏提也透露,當局正派警察封鎖該地和進行清查,這也是中國政府擔憂該事件在「7.5事件」敏感日前引發更大規模的抗議而採取的措施:"中國政府封鎖了該鎮,電信和通信幾乎中斷,當地也在清查,至少一個小時之前,據接近該地的人士反饋,還有零星的槍聲。"

世維會就此事件第一時間發表了聲明:"該地區的衝突導致死亡,北京當局應該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持續的壓制和挑釁是引發衝突的主要因素;我們認為當局始終在維護自己政治利益的前提下進行對外宣傳,因為恐懼事件的外洩,當局封鎖網路和手機等,當局的訊息封鎖掩蓋了維吾爾人向中國政府抗爭的主因,為了避免當地的動蕩,國際社會應該立即採取緊急而有效的措施,要求中國政府停止一系列引發動蕩的所有政策。"

作者:吳雨

責編:雨涵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