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三地齊步難,做空中國易

張平(摘編)2015年8月31日

北京閱兵導致爭訟四起,而泡沫經濟難以抬頭挺胸。

China Militärparade Ende 2. Weltkrieg in Peking Tian'anmen Squar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C. Charisius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信報》特約評論員練乙錚發表文章,認為在北京閱兵的準備工夫密鑼緊鼓之際,在朝鮮半島挑起事端,是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陰謀。"他眼見中國領導人為了慶祝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大事鋪張搞軍演,觀禮請帖發到全世界,西方大國反應未見熱烈,卻偏偏遇上大陸社會經濟出問題,天津危化爆,股匯齊瀉,影響所及,怨聲遍全球,於是覺得有機可乘,趁勢在'38線'發難"。為了讓韓國總統朴槿惠出席閱兵典禮,北京重金收買北韓收兵。

失意政客把持兩岸交流

台灣《蘋果日報》發表評論《連戰先生們,請自重》,作者李坤隆認為,當中共要舉行閱兵,對於台灣某些政治人物而言,參加與否就成為各方討論的焦點。"連戰此行是以個人身份低調前往大陸",這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說法。 "身份界定絕對不是自己說了就算,否則,連戰先生為什麼不大方的以'中華民國前副總統'的身份到大陸去呢?"

李坤隆認為,抗戰對於國民黨及台灣而言,不僅是對抗日本帝國,更是對抗共產黨,所謂的"攘外安內"。"在這樣的歷史事實前面,在別人的場子中,如何能夠'適當表達紀念抗戰歷史的意義?" 李坤隆說,兩岸之間的交流是必然的趨勢與發展,不過這麼多年來,兩岸之間的交流都被特定人所把持,這些人又有許多是失意的政客或是別有所圖的政治人物。"如果中共有心設計,加上這些人願意配合,那麼,對台灣的傷害將會與日俱增"。

香港抗戰經歷不同於大陸

時評家李怡在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重光紀念:香港的獨特歷史和命運》說,全世界都經歷二次大戰,但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經歷,即使同屬於反法西斯的同盟國,東歐國家與西歐國家也命運不同。中國經歷的是八年抗戰,香港是三年八個月,因香港是英國殖民地,在中日戰爭開始四年多,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才被捲入。

李怡認為,除了開戰與終戰不同之外,更重要的是,香港保衛戰也遠比大陸的抗戰單純。中國的抗戰歷史,由於國共鬥爭,一直有全然不同的事實闡述和解釋。 "這次以紀念抗戰70年的名義搞閱兵,也只是借歷史過橋來為習近平立軍威,俾能掌握軍隊實權,並向老百姓顯示權威。"李怡倡導香港人紀念重光日,"只有認識和記住我們的歷史,才能維護我們的身份,和持續抗爭以守護香港人的獨特命運"。

圖片來源: GettyImages/AFP/G. Baker

唱空中國的人說對了

《紐約時報》發表評論《"唱空中國"的查諾斯說對了》,作者喬•諾切拉指出,2009年秋天,曾經做空安然公司的凱尼克斯聯合基金(Kynikos Associates)創辦人吉姆‧查諾斯(Jim Chanos)開始對中國經濟提出疑問。查諾斯在研究中發現,在避開金融危機之餘,中國人購買了全球40%的銅出口、50%的鐵礦石,其他所有一切的購買量都十分驚人。這層領悟很快就促使查諾斯做出大膽的宣告:中國正處在一個難以維持的信用泡沫中。

諾切拉指出,隨著股市的崩盤,查諾斯的看法無疑顯得更可信了。中國不是股市動蕩的唯一原因,卻是最重要的一個。中國經濟在動搖,股市在崩潰,政府官員笨手笨腳地想撐起它們,結果只是讓一些原本相信政府拯救經濟易如反掌的人清醒過來。人們對中國及其領導人失去了信心,從而導致全球股市的恐慌。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