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不再承認 BNO,外交部「顛覆政權」?

張平(摘編)
2021年1月31日

有評論認為,解釋法律屬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的憲法職權,外交部宣佈不再承認 BNO不具法律約束力。外交部「是想搞政變,顛覆國家政權根本制度嗎?

Hongkong Hong Kong passport & British National Oversea (BNO) passport
媒體:中國外交部(甚至香港政府本身)承認BNO與否,並非有關證件有效性的先決條件圖片來源: May James/SOPA Images/Zum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聲言,為了反制英國實施新的 BNO 政策,中國將不再承認 BNO 作為旅行證件和身份證明。香港政府隨即配合。香港《立場新聞》發表文章《笑什麼?中國外交部大過人大》,作者「腸」指出,「有效旅行證件」於香港法例第 115 章《入境條例》第 2 條中有明確定義,基本上只要該證件在其發出國的法律下屬有效,即符合定義;其中中國外交部(甚至香港政府本身)承認與否,並非有關證件有效性的先決條件,例如中華民國護照。

作者質疑,如果中國外交部的宣佈不具法律約束力,香港政府採取的配合措施就是基於法律上不相關的因素,公然違反成文法的明文規定;如果中國外交部的宣佈的確有法律約束力,《基本法》第 8、第 18、第 64 條,規定香港條例(而非國務院命令)為在香港實行的法律,全部都已經廢除了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解釋法律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憲法職權。作者嘲笑道:「區區國務院外交部就想修改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基本法律,是想搞政變,顛覆國家政權根本制度?」

林鄭月娥連任與否,對中共治港無關緊要

習近平在聽取林鄭月娥述職報告時,雖表示關心、擔憂香港的疫情防控,但充份肯定林鄭「履職盡責」,表揚其展現出愛國愛港情懷,讓坊間猜測林鄭的去留各有各理。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中共只要林鄭式的愚忠》,作者李平認為,實際上,隨著中聯辦公開展示香港管治權,其改組比特首人選更引人矚目。盛傳中聯辦將大換班,換上與香港並無交集的中國官員,顯示中共對治港人選、班子務求政治正確,只要林鄭式的愚忠、林鄭式的愛國者治港,並不在意對香港有無感情、對穩定繁榮香港有無能力。

習近平說,只有做到愛國者治港,中央對特區的全面管治權才能得到有效落實,各種深層次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香港才能實現長治久安。作者認為,只要看看他所贊賞的愛國者林鄭月娥的治港成效,就知道所謂愛國者,無非是愛黨者愛領袖者,只會是「愚+忠」。由此也可斷言,林鄭月娥是否連任,對中共治港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誰能做到「兩個維護」,是否正合朕意。

拜登上台後和「老相識」習近平將如何首次會晤?已經成為各方關注焦點(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Ng Han Guan/dpa/picture alliance

拜登時代,中國的氣候牌不好打了?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氣候問題將成為美中的新角力點》,作者黎蝸籐指出,《巴黎氣候協議》對中國要求非常低。當時中國不但是第一大碳排放國家,碳排量更遙遙領先,GDP總量也穩居第二,但中國依舊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基本上「有益無害」的,有權利無義務,中國「承諾會減排」並非義務且不受監管。川普退出氣候協議之後,中國儼然成為「新的氣候拯救者」,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己作為值得信賴的大國形象」的標誌性話語。

作者認為,拜登要在國際輿論上打個翻身仗,在氣候問題上對中國施壓,正是一舉兩得的事:顯示美國的領導力,又打擊中國「新的氣候拯救者」的形象。而且,如果民主黨的「綠色新政」得以推行。那麼美國必然大規模能源轉型,這必然在綠色能源產業上和中國展開激烈的競爭。由此可見,在拜登時代,美中在氣候問題上的交鋒必然大於合作,成為兩國關係的最重要角力點之一。

拜登抗中,能否成功領導「打群架」?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他們都說美國持續抗中,真的假的?》,作者烏凌翔說,拜登政府有沒有能力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如果沒有,光說不練,那真是繼承了川普的對中政策。但要說有,顯然憑美國一己之力,不足以壓制中國,川普已經試驗過了一回,至少效果不佳。所以拜登才一再強調要聯合盟友,媒體稱之為「多邊主義」,其實就是改「挑單個」為「打群架」的意思。

作者強調說,國際關係講究的不只是己方的絕對實力消長,還要看對手的實力增減,也就是要看博弈兩方的「相對實力」。這就牽涉到中國本身的政治、軍事、經濟、科技等實力的增長,以及是否也有本領能擴大朋友圈。若論中、美的朋友圈勢力拉踞,歐洲是必須關注的重點。只怕拜登未來忙於消滅疫情,等恍過神來,歐洲朋友往東走遠了不少。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