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中共救孟晚舟還是救華為?

張平(摘編)
2020年6月21日

有評論認為,中國對兩名加拿大人的起訴,並不是要孟晚舟回來,而是要加拿大通過華為,在中國政府心中,華為的利益遠超過任正非家人的利益,再一次捅破華為民企的謊言。

Kanada Gericht beginnt mit Anhörung zur Auslieferung von Huawei-Finanzchefin Meng Wanzhou
圖片來源: Reuters/L. Wasson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上報》發表文章《中國拿人質施壓加拿大,目的不為孟晚舟而在華為》,作者沈榮欽認為,在孟晚舟敗訴之後,引渡美國的程序繼續進行,無論最後結果如何,這幾年孟晚舟勢必得在加拿大定居。中國對兩名加拿大人的起訴另有目的。

加國總理爭取安理會席次失敗後,正處於外交上最脆弱的時刻,中國政府此刻施壓,並不是要孟晚舟回來,而是要加拿大通過華為,在中國政府心中,華為的利益遠超過任正非家人的利益,再一次捅破華為民企的謊言。

文章說,本案中的"中國模式",其實就是將黨政軍行政立法司法與企業,完全置於中共的控制下,不像加拿大政府必須面對三權分立的限制。在此之前,雖然各國政府對於敵對情治人員的逮捕十分常見,但是除了北韓金家跨國擄人,很少聽過大國赤裸裸地進行人質外交,中國改變了大國政治的常軌,在那裡獨裁的被說成強大的,可鄙的成為光榮的,這或許才是中國模式對世界的啟示。

如何才能逃離微信?

中國多個社交平台上出現"逃離微信宣言",號召拒絕充斥著審查、舉報、隱私暴露的微信平台,宣言倡議, "離開微信,去 Telegram,在沒有監控的地方相見。"香港《端傳媒》發表文章《逃離微信》,作者林啟說,"逃離者"們相信,實質上需要"逃離"的是整個牆內網際網路環境。近年來言論空間收窄,文化行業的優秀作品產出凋零,而在對未來的預期中,這樣的網路環境還會被進一步"淨化"。

文章說,令人覺得尷尬和沮喪的是,一個呼喊著"到牆外去"的倡議卻無法在"牆內"發聲。訊息最應到達的地方,最難達到,這也是在牆外為牆內人寫作、推廣翻牆一直以來面臨的死結。行動的倡導者也清晰地意識到這點。"文宣中國"成員蠟燭說,李文亮的頭像除了在海外華人的紀念活動中被張貼出來,線上下沒有任何大型宣傳。但是,"一天世界"的博主李如一認為,逃離微信的目標不應該是讓中國人完全不用微信,而是向大家說明微信和其所代表的背後更大的問題,鼓勵每個人找出適合自己的對策。

709之後,政治犯都被剝奪了委託律師的權利

台灣《風傳媒》發表中國維權律師陳建剛文章《習近平的"四個突破"》,文章說,剝奪中國人刑事辯護權是習近平自2015年以來的幾大突破之一。中共對於國人辯護權的剝奪是以2015年709案為分水嶺的。709之前的政治案件、敏感案件,當事人還可以有自己的辯護律師,比如2013年的新公民案,教案、南方街頭案、法輪功案等等,其中許志永、丁家喜、張寶成、謝文飛、王默等人還可以有自己的律師,到2015年709案開始發生變化,中國當局開始試水推進剝奪當事人及家屬聘請律師的權利,其中周世峰、胡石根、李和平、王全璋、江天勇等人都被禁止聘請律師,轉由政府指派辯護人。當然,政府給免費配備的辯護人如同免費配備的公訴人一樣,功能和目標大致一致。

試水之後,習主席開始全面推進這個突破。709案件之後,刑事案件江河日下,敏感案件、政治案件中幾乎所有的當事人都被剝奪了委託辯護人的權利,比如余文生律師、丁家喜律師、許志永、黃琦、甄江華、王默、謝文飛、劉豔麗、高智晟、陳秋實、方斌、王藏、劉進興、戈覺平、李懷慶、李思俠、陳建芳、徐昆、程淵、張展、戴振亞、許志永、蔡偉、陳玫、曲紅、張五洲、劉家財、丁靈傑、吳葛健雄、劉大志、危志立、柯成兵、楊鄭君、陳家坪、張忠順、郝勁松、尹旭安……這個名單可以可以羅列十張紙都不會窮盡。他們絕大部分都遭受了長時間秘密關押、酷刑折磨,甚至直接送進精神病院進行折磨虐待,比如潑墨習近平像的董瓊瑤。

摧毀香港媒體的"操作手冊"

香港《立場新聞》發表文章《惡法日誌:如何摧毀一個新聞部》,作者區家麟說,一個愛講大話、擅長蒙騙人民、說話無人相信的政府,最痛恨是什麼?當然是具公信力的傳媒。Now TV 與香港電台在中大的傳媒公信力調查中排名頭一、二名,鋒芒畢露,自然要打,也是重點招呼對象。最新消息說,有線新聞的高層亦將有異動。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V. Thian

文章說,如何摧毀一個新聞部?共產黨的拿手好戲,就是換主管,從組織架構入手,操控人手調配、制訂新目標、主宰日常運作。作為主管,如何奪取運作流程制高點?每日運作的細微處包括:親自決定每天採訪菜單,與中聯辦保持密切聯繫,隨時在採訪日誌加插項目;多採訪政府高官、多報導官方訊息、多採訪愛國兵團示威、少報導異見聲音;愛用"乖乖"的幼嫩記者,容易搓圓襟扁,忠實執行指令;冷待積極進取、有批判力的有為記者,不讓他們採訪自己的專長范疇;對待眼中釘記者,則派他們採訪路途遙遠、又無關痛癢,甚至明知用不著的瑣碎小事,意圖羞辱,令他們知難而退、心灰意冷;有心的記者千辛萬苦做了採訪,不合心意的,擱在一旁不理,直至新聞過時,才勉強在廿四小時新聞中播兩三次,減少其影響力;細心選擇駐內地的記者,要安全系數高,確保不會太進取而令老闆尷尬。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