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不要對香港發生的一切視而不見》,作者王松蓮(Maya Wang,人權觀察中國部臨時主任)說,香港曾是人們可以不在恐懼中生活的地方。它曾擁有法治、熱鬧的出版業、控制權力的半民主立法機構。這些讓香港擁有了中國內地望塵莫及的自由活力。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內地長大的人,都會唱梅豔芳等香港明星的粵語流行歌曲,這對中國政府來說是個問題:自由是如此迷人和令人嚮往。
文章指出,《香港國安法》和最近通過的「23條」立法使用的語言都寬泛模糊,它們是旨在將公民自由置於死地、將保護人民自由的機構變成鎮壓工具的鈍器。按照「23條」立法,任何被判犯有參加「被禁止組織」的會議、或「非法」洩露定義模糊的「國家機密」罪的人,都可能面臨十年有期徒刑。
王松蓮說,中國政府將這些鎮壓表述為「法治」,來香港旅遊的人往往看不到這座城市經久不衰的繁華外表下正在發生的變化。這讓世界其他國家認識不到香港的現實,不能對受中國政府迫害的人產生同情,也感受不到他們在日益沉重的壓力下喘不過氣來的感覺。她說,「中國政府想讓世界忘記香港,忘記這座城市曾經的樣子,忘記北京違背了承諾。但香港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不要把目光移開。」
0票反對 「23條」立法通過
誰在拿民眾的血汗錢去供養他國權貴?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中國媒體為何急刪這支「官員批台」影片》,作者李濠仲(「上報」主筆)留意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的一段話—— 「台灣當局拿島內民眾的血汗錢去供養史國少數權貴,維系所謂的『邦交關係』,這樣的關係對雙方民眾毫無價值」——被多個中國媒體剪輯製作成短影音發布,並在海外中文圈引起熱議,結果沒多久這些中國媒體又紛紛刪除了影片。
李濠仲說,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台灣邦交國數字不斷下探,就傳統「金錢(援)外交」面向,這一發展也同時說明了兩件事,一是諸如許多國際學者所言,台灣已很難贏得「美元外交遊戲」;第二,這一事態發展也促使台灣不再那麼著力和中國之間的「外交競購」。
李濠仲認為,針對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對台灣的批評,中國民眾並非沒有「心有慼慼」,對中國歷來的「金錢外交」亦瞭然於胸,中國外交部何以有資格把姿態擺得如此「清高」?於是影片底下留言不只無一批評台灣,還持續連刷(超過2萬則)具嘲諷意味的表情符號(以符號示之,是為避免因「文字」惹禍上身),在「風向」顯然失控下,中媒於是紛紛下架了這支影片。「嘲諷」往往和「怒意」一體兩面,中國民眾針對這支「官員批台」的反應,其實絕大多數和他們怎麼看待台灣無關,而在他們怎麼看待中國自己。
台灣副總統賴清德此次出訪巴拉圭途中過境美國,儘管行程低調,但也引發不少國際關注和來自北京的批評。在過去幾十年中,過境外交一直在台美政治互動中扮演重要角色。
圖片來源: Reuters/S. Lam2023年8月,台灣副總統賴清德前往巴拉圭參與新任總統就任典禮,去程過境美國紐約,回程則短暫停留三藩市。賴清德身為民進黨黨主席,也是下屆總統選舉的熱門候選人,他此行保持「低調」、未安排與美國國會議員見面,但仍引發中國官方強烈不滿。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譴責賴清德「竄美」,稱其「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是徹頭徹尾的『麻煩製造者』」。台灣外交部則回應稱中國無權干涉民主國家正常交往,沒有理由過度反應。
圖片來源: Taiwan Presidential/Shufu Liu/Zuma Wire/IMAGO台灣總統蔡英文2023年3月底至4月初訪問拉美邦交國,途中順道停留美國紐約和洛杉磯,並且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在洛杉磯見面,這也是幾十年來在美國領土會見台灣領導人的最高層級美國政治人物。當時中國外交部對此批評道:「針對美台勾連的嚴重錯誤行徑,中方將採取堅決有力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據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統計,雖然台灣總統自1994年就有過境美國紀錄,但在蔡英文任內,停留美國的時間明顯更長,且她每次訪問都會過夜,參與的活動也更豐富。
圖片來源: Yuki Iwamura/AP/picture alliance蔡英文總統並非首次利用過境美國的機遇與美國高層開展互動。台灣為數不多的邦交國中,許多都位於拉美,離東亞地區路途遙遠,航程往往比經乃至突破普通民航飛機的極限。因此,台灣領導人出訪拉美,通常都會經停美國。圖為2017年蔡英文過境夏威夷珍珠港。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C. Ellen Russel台灣領導人在過境美國期間受到什麼樣的待遇、與誰會晤,自然也成為了台美、中美、兩岸關係的風向標。圖為2018年3月,蔡英文在加州雷根總統圖書館與美國新墨西哥州長馬丁內茲會面。
圖片來源: Reuters/R. Chiu自2016年上任總統以來,蔡英文過境的美國城市包括紐約、邁阿密、休斯頓、丹佛、三藩市、洛杉磯等。不過,台灣領導人從來沒有在任內到過美國首都華盛頓。圖為2019年7月,蔡英文抵達紐約時與前來機場的台灣僑民合影。
圖片來源: Office of President, Taiwan (R.O.C.)台灣的過境外交始於1994年。時任總統李登輝借訪問拉美之機,經停夏威夷,但是美國為了避免激怒中國,只允許機上人員上廁所、加油,但是不予「過境簽證」。後來,美國專門為此修改法律,並且在1995年允許李登輝過境。圖為李登輝總統1995年6月在紐約州雪城漢考克國際機場發表演講,多名國會參議員出席。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B. Sikes李登輝的這次過境,是以「私人訪問」的名義,受邀前往其母校康奈爾大學進行演講。不過美方全程予以禮遇,這也觸怒了北京,間接引發了之後的台海飛彈危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Images/B. Sikes陳水扁總統的美國過境待遇則相對較低。當時,在反恐等多個議題上需要中方協助的小布希政府,視獨立色彩鮮明的陳水扁為「麻煩製造者」,其過境地點也時常被迫選擇在阿拉斯加等偏遠地區。甚至還發生過專機起飛後美方通知不予過境的事件。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馬英九2008年上台後,兩岸關係、台美關係均明顯好轉,同時期的中美關係也相對較好,因此美方給予馬英九的過境待遇同前任陳水扁相比也顯著提高。北京與台北在馬英九任內達成了「外交休兵」的默契,因此馬英九在過境時相對低調,北京也對此鮮有抗議。不過當時在野的民進黨則抨擊馬英九低調過境美國為「自我矮化」。
圖片來源: Reuters/E. Munoz 「釣魚台模式」與「菲律賓模式」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中共海警在南海的大動作,短期內不會出現在金門水域》,作者揭仲(台灣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指出,在中共與菲律賓海上爭端持續升溫,中共海警船艦也在爭議水域,動用高壓水柱、包夾,甚至撞船等強硬措施對付菲律賓船隻時,確實令不少台灣人擔心中共藉金門214陸船翻覆事件,片面推翻兩岸默契,並派執法船艦常態化進入金門禁限制水域後,是否也會採取強硬措施對付台灣船艦?
作者認為,中共在南海爭議水域改採取的強硬措施,短期內應不會出現在金門或其他外離島水域。因為中共在金門水域採取的是「釣魚台模式」,兩者的共同點在於,中共雖長期宣稱擁有釣魚台與金門的主權,但迄今仍未能在這些地區行使有效管轄;至於中共現階段在釣魚台與金門周遭水域改採取的行動,仍停留在「管轄權侵蝕」階段,目的是從零到有,逐步侵蝕日本和台方目前的有效管轄現況。
菲律賓譴責中國南海製造事端 導致4人受傷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