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最近在中國社群網站上有了「扒開行業底褲」的名聲。他在今年5月23日新浪財經訪談中說:「汽車產業裡的』恆大』已經存在,只不過是沒爆而已。」總部位於新加坡的「端傳媒」發表評論《極限競爭: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膨脹與坍縮》,作者侯奇江指出,實際上早在2024年4月,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訪華特地表達對新能源汽車等行業「過剩產能」的擔憂。然而,中國新能源汽車近年發展迅速,居世界第一,在2024年還挑起中國出口「新三樣」大梁,是在中國整體經濟表現欠佳情況下為數不多的亮點,因此中國政府在輿論上予以極大的支持和關注,以「美國對華科技打壓」、「歐洲設置貿易壁壘」等政治化描述,否認產能過剩——它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中,一個政治不算正確的表述。
作者認為,面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終極目標,中國已經取得絕對規模的勝利,但從整體行業的市場能力和健康程度,由低成本優勢轉向高技術密集躍遷,到就業穩定和產業集群競爭力方面,這一產業還有許多道路要走。
文章說,目前逼近極限的行業和供應鏈內卷,和低效低利潤的逐底競爭,不僅帶來了快速膨脹局部坍縮的虛火亂象,也引出了一個這樣的疑問:如果這場變革無法提高整體產業鏈的健康水準和實力,也無法把由此累計的社會財富有效地分配回給市場和全社會,反而進一步加劇資源集中與階層固化,那麼,暫時繁榮後的許多陣痛是否要全社會來承擔消化?
中國經商環境惡化的兩個例子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五星級飯店消失和比亞迪欠款背後》,作者陳鴻達指出,近來中國境內五星級飯店驟減應可反映出中國消費的急凍,而中國經商環境惡化也可從大企業積欠供應鏈貨款窺見一斑。
文章說,根據中國的文化和旅遊部統計,該國五星級飯店在2020年有850家,但截至去年底僅剩736家,不過5年時間減少114家。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指標,除了反映中國經濟的困頓外,也可觀察中國是否開始走向鎖國的道路。作者認為,這背後原因除了景氣不佳,國內民眾消費能力降低外,外國人不來了也是主要原因。疫情過去幾年了,2024年外國遊客不到之前的三分之一。這中間中國也是有努力爭取外國觀光客,例如擴大免簽範圍與停留時間,並加強多語言的觀光服務。但這幾年中國不管是內政或外交的種種作為,讓西方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下降。甚至美國與澳洲等國,更對其人民人身安全提出示警,建議其國民重新考慮是否前往中國旅行。
文章還指出,在中國大型企業積欠供應商貨款的情形越來越嚴重。以比亞迪為例,這個當今全球產量最大的電動車公司,其苛扣下游供應商的作法,來支持其「零公里二手車」等割喉競爭手段,在在都令人對該公司能否永續經營下去感到質疑。這也顯示出中國經商環境的惡化,並聯想到之前恆大地產的類似做為對整個社會的衝擊。
中國的監控,美國的未來?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從中國的監控攝影頭裡看到美國的未來》,作者Megan K. Stack說,中國共產黨以監控手段壓制異見著稱,而且日益借助預測算法來防止犯罪和抗議活動發生。例如,被政府篩定為潛在政治煽動者的人可能會被阻止登上進京列車。在新冠疫情期間,中國的衞生部門使用算法追蹤接觸者,並使用二維碼來阻止被懷疑為接觸者的人進入公共場所。這些嚴厲的防疫措施幫助侵入式監控的普及,助推了生物訊息採集的常態化。
作者指出,如果認為中國已製造出來的反烏托邦世界獨一無二、與美國的現實毫無關係,那也許讓人稍感寬慰。但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差異並沒有人們一廂情願以為的那麼大。在川普的「大而美法案」中,眾議院向各種減稅和社會支出削減措施中塞進了一項措施,將廢除所有監管人工智慧的幾十項州法律,各州將被禁止在未來十年制定新的人工智慧法規。參議院共和黨人提議用另一項措施來取代該禁令,即一旦一個州要監管人工智慧,聯邦就停止撥發寬頻項目經費。作者表示,政府對這種新興技術的熱情令人不安。她說,「川普和他的科技界夥伴們正在快速前進。如果我們繼續夢游,走入一種被監視的狀態,最終醒來時,或許會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幾乎認不出的陌生國度」。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 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