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新新聞》發表文章《對岸該借鏡台灣如何經歷人口紅利消失》,作者顧爾德認為,1990年代至今30年間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整個社會轉型過程變壓縮,社會制度改革跟在後面急追。相較之下,台灣一樣經歷了人口從高峰走向負成長的過程,同時比對岸還早面臨。台灣的「經濟奇跡」也是被壓縮的成長過程,社會制度也曾是跟在後面,但就發展軌跡來看,台灣社會安全網建立的比較早。
作者說,當中國傲人的經濟成長受到舉世注目之際,台灣正在經歷一場沒那麼炫麗的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這段經驗彌足珍貴,應是現今面臨發展困境的中國可以借鏡的。人口適度減量,若有相對應的產業政策與社會福利政策配套還是可以發展的很好。台灣從「四小龍」時期畢業後,高長率不再,但並沒有掉人「中度所得陷阱」,2021年台灣終於躋身人均國民所得3萬美元之列,這也是晉身「已開發國家」的各種標準中最嚴格的一個。
作者認為,不少人對威權時代的國家中心發展模式還存在鄉愁式的推祟,甚至據此把台灣民主化之後的經濟發展批評的一文不值。其實台灣在過去二十多年跌跌撞撞的過程中,走出一條較健康、長遠的社會經濟發展道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渴望學習台灣1970年代國家中心發展模式;21世紀初,當中國傲人的經濟成長受到舉世注目之際,台灣正在經歷一場沒那麼炫麗的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這段經驗彌足珍貴,應是現今面臨發展困境的中國可以借鏡的。
解除「人礦」的宿命與枷鎖在於「醒覺」
「人礦」一詞最近在中國的網路空間興起並形成「熱搜」,雖然很快就被中共的網路警察刪除,但依然引起多人的議論和回應。台灣「上報」發表文章《「人礦」──中國的「人口卑賤論」》,作者宋國誠指出,「人礦」一詞反映的是當前中國人民的生存處境和心理狀態,與「韭菜」的含意很接近,但韭菜至少「春風吹又生」,「人礦」卻是「用完即丟」,曝之於荒野之上。
文章說,自中共建政以來就不斷宣揚階級鬥爭論、唯意志論、無神論等等,讓多數的中國人缺乏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中國是世界上棄嬰、收養、兒童失蹤、婦女拐騙、器官買賣最多的國家,換言之,生命可以任意丟棄或買賣。例如中國在疫情擴散並爆發大量死亡之時,甚至產生中國人「自我作賤」的論調,宣稱中國這麼大、人口這麼多,死了幾百萬人甚至千萬人,在人口比例上還是少數的!為了跟美國比誰死得比較多,連這種「人口卑賤論」-人以多為賤-都說得出口!這就是一種對生命價值的低賤化,一種道德缺位和情感匱乏的表現。
作者認為,解除「人礦」的宿命與枷鎖,在於「醒覺」(awakening),在於從卑賤意識向高貴意識的辯證轉化。然而,在中共的「腦控體制」之下,在「粉紅群體」的自我卑賤化之下,距離這種自我醒覺的目標還很遙遠。
未來社會行動者應該重建與工人群體的聯合
獨立媒體「NGOCN」發表文章《「白紙運動」對未來的社會抗爭有何啟發?》,作者左望說,我們很明顯感受到這次白紙抗議/封控抗議潮中民眾政治化(politicization)的轉向,但這並不能給我們足夠的樂觀。相反,在白紙抗議後的大規模維穩抓捕中,政府正在加大對民間非正式網路的打壓,即進一步控制潛藏在角落的的民間連結。
2022年即將進入尾聲。這一年,中國舉辦了北京冬奧、上海經歷封城、佩洛西訪台引發北京震怒、習近平在20大後邁入第三任期、民眾因不滿防疫政策手持白紙示威、清零戛然結束....中國今年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圖片來源: Ryan Woo/REUTERS中國在今年二月舉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北京領導人原希望通過冬奧提升中國形象、展現超級大國地位,但地緣政治緊張、人權組織抗議、新冠疫情等給這屆冬奧蒙上了陰影。因中國人權記錄受到詬病,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等西方國家紛紛對本屆冬奧進行外交抵制。而為防堵新冠感染,中國採取「閉環」方式舉行賽事,導致這場冬奧「與民眾脫節」,基本沒有現場觀眾觀賽。
圖片來源: Michael Kappeler/dpa/picture alliance烏克蘭戰爭爆發前,俄羅斯總統普丁二月初在北京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晤,雙方簽署一系列合作文件。普丁還應邀參加冬奧會開幕式,實現雙方的「冬奧之約」。2月24日俄羅斯揮軍入侵烏克蘭後,中國的立場與動向備受關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三月底高調重申,中俄合作無上限。迄今北京拒絕將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行動稱為「入侵」,試圖在烏克蘭戰爭中保持「中立」形象,呼籲和平解決危機,但西方國家對此並不十分買賬。美國駐德國大使古特曼曾表示:「習主席說他在這場衝突中保持中立。在這場衝突中不存在中立。」
圖片來源: Alexei Druzhinin/AP/picture alliance 擁有2500多萬居民的中國經濟中心城市上海,3月27日宣佈分批「封控」,執行嚴格的管制措施,這場封控最終歷時兩個多月。上海封城期間,民眾被要求接受核酸檢測,感染者被送入生活條件堪憂的方艙隔離醫院,人們抱怨就醫難、買菜難,上網「搶菜」更成為民眾的生活日常。受到封城影響,當地工廠減產停工、服務業受到衝擊、物流受阻或中斷,造成龐大經濟損失。
圖片來源: Hecotr Retamal/AFP不顧中國的強烈反對,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八月初在亞洲行期間旋風式訪問台灣,表達對台灣民主的堅定支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批評佩洛西的「危險挑釁行為」是為了撈取個人政治資本,並再次重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方將「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圖片來源: Taiwan Presidential Office/AP/picture alliance佩洛西結束訪台後,中國在台灣周圍展開大規模軍演。中國官媒通過大量影片和評論大肆宣揚其先進軍事能力。前新加坡外交官比拉哈裡‧考斯甘(Bilahari Kausikan)認為,這種炒作是習近平的面子工程,因為他不能在黨代會召開前夕顯得軟弱。「無可爭辯的事實是,儘管如此虛張聲勢,中國還是沒能阻止佩洛西的訪問。因此,中國共產黨必須將回應變成一場秀。」
圖片來源: Thomas Peter/REUTERS北京10月16日至10月22日召開中共二十大會議,隨後的二十大一中全會揭曉了中國新領導班子,習近平毫無懸念地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執掌黨內最高權力,「習家軍」更橫掃政治局。二十大閉幕式上出現了令人驚詫的一幕:坐在習近平旁邊的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在看似不情願的狀態下被工作人員帶離會場,引起國際媒體熱議。據中國官媒的報導,胡錦濤是因為身體不適到會場旁的房間休息。
圖片來源: Kyodo/picture alliance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11月14日在峇里島G20峰會召開之前舉行了會晤,這是拜登入主白宮以來,兩人首度面對面會談,雙方都表達了加強溝通、為雙邊關係建立安全「護欄」的意願。拜登表示,美中兩國領導人有責任妥善管控分歧,避免競爭演變為衝突。習近平也對同拜登進行坦率的溝通表現出開放姿態,但也不諱言雙邊關係眼下的困境:「當前,中美關係面臨的局面不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國際社會期待。」
圖片來源: Saul Loeb/AFP/Getty Images在嚴格的新冠清零政策下,11月中旬開始,中國各地頻發示威抗議。11月24日,烏魯木齊一棟居民樓火災導致10人死亡,外界認為防疫隔離措施阻礙了消防人員滅火及救援。烏魯木齊火災點燃新疆民眾怒火,並通過社群網站蔓延至全國。各地的抗議活動中,許多人高舉白紙,抗議中國政府打壓言論自由。11月26日,上海烏魯木齊中路聚集大批民眾悼念火災死者,當日凌晨逾百名示威者在現場高喊「共產黨下台丶習近平下台」等激烈口號。「白紙運動」是89學運後30多年來中國罕見的現象,受到國際關注以及海外華人的聲援。
圖片來源: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在經濟壓力和民眾不滿情緒沸騰下,中國官方終於放棄了習近平「親自決定」、「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的「動態清零」政策。在大部分國家進入新冠大流行末期之際,中國開始向「群體免疫」邁出步伐。12月7日,中國國務院宣佈改善疫情防控的新十條,不再提「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在此之前,為了替新冠政策轉彎做鋪墊,中國近日讓專家出面宣傳奧米克戎致病力低,目前無證據表明新冠有後遺症等等,但部分民眾仍對放鬆防疫的步伐是否一下子走得太大有所擔憂。
圖片來源: Ryan Woo/REUTERS 作者認為,這次封控抗議潮中,疫情下加劇的生計危機令鄭州富士康和廣州康樂村的工人在不同的時空進行相似的反抗,他/她們的抗爭能量是白紙抗議中絕不能輕易忽略的。唯有與工人群體之間建立聯合,有效的民間基礎建設網路才算實現了核心的一部分。未來社會行動者該如何重建與工人群體的對話、交流、互相教育和學習、互助的網路,是社會重建的難題,但也將是回應未來中國社會改變的核心問題。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