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牆外文摘:俄羅斯戲耍中國?中俄聯盟原本脆弱

2022年3月6日

有評論認為,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連續發表三次自相矛盾的聲明,其背後體現的,實則是中國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的巨大誤判,是中俄聯盟的脆弱本性。

普丁在全面入侵烏克蘭之前訪問的最後一個國家是中國(攝於2022年2月4日)
普丁在全面入侵烏克蘭之前訪問的最後一個國家是中國(攝於2022年2月4日)圖片來源: Alexei Druzhinin/Sputnik/Kremlin Pool Photo via 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加坡《端傳媒》發表文章《被"戲耍"的中國?普丁開戰決策背後脆弱的中俄聯盟》,作者昌西說,在四天之內,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連續發表三次自相矛盾的聲明,其背後體現的,實則是中國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的巨大誤判。

作者分析認為,對於中國來說,比貿易更重要的是,俄羅斯是一個能夠為自己分擔來自民主世界關於結構性改革、人權、以及貿易不平等一系列問題壓力的"夥伴",同時還能牽制美國對於防範中國崛起投入的精力。如同前文所提到的對西方與美國的抱怨,能夠讓這兩個威權國家的領導人產生共鳴。不過對於俄羅斯來說,中國並不像是一個朋友,與其說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聯盟,不如說,中俄之間的關係更像是擁有共同對手的博弈夥伴。

作者指出,在面對大多數國家對俄羅斯一致的譴責和實際的制裁措施之後,中國的想法可能也在發生變化。在2月28日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上,當被問到若認可烏克蘭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是否應該呼籲俄方尊重烏克蘭民選政府時,發言人汪文斌的回復,雖然再次重複了"一國安全不能建立在損害別國安全的基礎上",但下一句似乎不再指向北約,而隱含指俄羅斯"更不能出於尋求自身絕對軍事優勢和絕對安全,而肆意損害別國主權和安全";也不再是"俄羅斯在安全方面的正當訴求理應得到重視和妥善解決",而是"各國的合理安全關切都應該得到尊重"。隨著戰爭與烏俄談判的同時進行,中國接下來的表態,也許也會像駐烏克蘭大使館的聲明一樣發生轉變。

不支持普丁支持誰?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為什麼好多中國人是真心支持普丁》,作者盧斯達指出,種種現象令你發現,中國民意中一大部份,更重視俄中同盟,而不是以聯合國為首的"國際秩序"。談到國際大事,中國長輩都會回到這個結論:弱國無外交。所以問題不是弱國強國,而是本質上不像西歐北美人那樣相信"外交努力",而相信世界就是各大巨頭赤裸裸零和游戲的戰場。中國網路激情的"宣傳影片"說,這個時候我們為什麼支持普丁,就算俄羅斯歷史上對我們怎樣也好,這個時候西方團結起來對付普丁,下一個或這一刻都在對付中國,不支持普丁支持誰?把俄羅斯在東三省做過的戰爭罪行,歷史上拿過的領土,突然一筆勾消。

作者分析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人們崇拜強人。特別是弱者。韭菜般的低下層,因為一生受了權力太多欺負,只能承認權力是世間的唯一解。因此官大一級壓死人,越上面的越大權,也因此越對。俄羅斯人敢於欺壓中國人,因此得到了中國人的敬重。以國家利益而言似乎說不通,在人類精細的心理裡面卻一以貫之。億萬民眾的心也是這樣流動的東西。

習近平今年秋天連任在即(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Sam McNeil/AP/picture alliance

習近平輕鬆輕鬆實現連任?

在烏克蘭戰爭風暴下,中國人大、政協兩會在3月4日、5日相繼登場。台灣《新新聞》發表文章《戰爭風暴中兩會登場,習大連任可鬆口氣》,作者顧爾德指出,烏克蘭危機是讓美中關係有所緩和。美國會投注較多安全資源在歐洲, 相對地會減少對中國的壓力──正如汪洋工作報告中2022年主題是"圍繞中國共產黨20大勝利召開凝心聚力"。拜登在對抗普丁之際,也需要習近平的協助,至少希望習近平對他口中"最好的知心朋友"普丁維持中立。美中合作的可能空間是比之前大,若美國壓力減輕,習大在連任路上就可以鬆口氣。

文章說,中國要如何"圍繞中國共產黨20大勝利召開凝心聚力"?此刻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穩經濟"。彭博對經濟學家調查結果,中國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值的中位數是5.2%,高盛的類似調查則低到4.3%,都遠低於官方公佈的去年成長率8.1%。各國經濟學者與投資機構多預期,中國為了"穩經濟",會繼續在財政和貨幣上採取寬松政策,也就是繼續"加槓桿"。結果會讓政府另一個重要目標"供給側改革"效果不彰──無法扭轉巨額不當投資,尤其是基建、房地產過熱。為了"穩經濟" ,中國勢必要逐漸解松綁境管對外開放、改變"清零"策略,但這可能讓疫情短期內就失控,這也將是20大前中國經濟社會穩固的一大考驗。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