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兩岸如何親 美中如何戰

張平(摘編)
2018年10月21日

有評論認為,柯文哲為了兩岸一家親,不惜配合中國打壓台灣生存空間的統戰,正好代表台灣文化中比較低劣的一面。中共對民營企業是救是殺仍然態度曖昧,陰霾未散。

Ko Wen-je Shanghai
台北市長柯文哲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Imaginechina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上報》發表文章《用兩岸用兩岸一家親批評柯文哲合理嗎》,作者沈榮欽認為,柯文哲為了兩岸一家親,不惜配合中國打壓台灣生存空間的統戰、多次在電視專訪以及議會公然說謊、挑起政爭、封殺新聞自由,即使是平時飽受譏諷的台灣政客中,也鮮少有人能做到如此極致。柯文哲的支持者卻往往以"批評-反駁"論點的方式而非歷史發生的順序記憶與詮釋。

文章說,問題在於台灣文化的多元性既有古道熱腸,也有勢利功利的一面,既有溫柔惇厚,也有尖酸刻薄的一面,不幸的是,柯文哲正好代表他那個世代重視生存所以努力優於公平,重視排名所以學歷高於經歷,重視穩定所以歧視先於正義的一面,柯文哲從對女性的歧視、人到中年仍強調台大醫學系學歷的狹窄視野、自視甚高所以刻薄他人,到嚴以待人、寬以律己的雙重標準,正好代表台灣文化中比較低劣的一面。

台灣最重要的是堅持民主自由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台灣只有"統不統",沒有"獨不獨"》,作者沈建一認為,台灣內部應立即擱置"統獨"這種與事實背離的爭議,而單獨聚焦在"統或不統"的選項就好。"設若我們都能團結在'不統'這面旗幟下,齊心協力地對抗強大的中國,這時'一中'已不在心中,請問還需爭辯'九二共識'、'一中要怎麼表'嗎?若地表上的國家都清楚地認知台灣和中國不是同一個國家的話,那我們還要浪費精力去斤斤計較國名若太類似,外國人會分不清楚的問題嗎?試想我們在考試的榜單上就算看到姓名相同的人,我們會因而分不清楚誰是誰嗎?"

文章說,"所以主張不統的台灣人在主觀上,不但要認為台灣跟中國早已是各自獨立的國家外,並應隨時大聲地對外表述;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堅持民主自由的體制,如此與我們理念相同的國家自然會站在台灣這邊。全球的民主國家都不願見到台灣被中國併吞,因為無論是從經濟或軍事的觀點去看,台灣被並入中國版圖後,台灣海峽就變成中國的內海,外國的商船、漁船或軍艦就不能如今日般自由地通行,除海運貿易成本立即增高外,南海諸島的歷史爭議也將更形激化、危及區域安全"。

美中戰略競爭要瞭解的問題

彭斯10月初在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的演講被一些人視為美中新冷戰的開端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Martin

台灣《自由時報》發表文章《關於中國的可怕問題》,作者易思安說,在最近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演講中,美國副總統麥克.彭斯就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一事,向美國民眾提出了有力理由。這種方法好處多多。但若要長期奏效,華府官員還是得面對他們長久以來在逃避關於中國的大量問題。

文章提出美中戰略競爭的六個問題,其中包括在中國經濟模式掙扎、增長停滯、人口老化之際,以及基本社會福利計劃於公共衞生、教育、科學技術、環境保護、執法與長者照護等領域存在嚴重缺陷的時候,中國共產黨為何繼續大力投資軍費和軍備生產?是什麼驅動了中國國家資源這種分配不均的現象?是什麼導致習近平授權針對台北的總統府、台中國際機場,甚至台灣一處小鄉鎮,進行模擬實彈演習?他為何命令戰艦、轟炸機和偵察機定期環行台灣?他為何指示中國軍隊在福建和浙江沿海進行實彈演習?

中共對民營企業仍然態度曖昧

劉鶴:中國經濟的前景十分光明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M. Schiefelbein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習近平再救市,民企是救是殺》,作者李平認為,中共喉舌曾譏笑美股暴跌讓川普坐臥不安、惱羞成怒,言猶在耳,中國股市的跌跌不休也讓習近平坐臥不安了,於是下令副總理劉鶴等高官集體以出口術救市。A股昨日雖然應聲反彈,但一來A股慣性在技術底、政策底之後還有市場底,恐怕真正見底言之尚早;二來民企在股市爆煲中被殺得血流成河,國企、地方政府名為救民企,實際上成為最積極的買殼人,救民企還是繼續殺民企,既是觀察中國向左走、國進民退的政治風向標,又是中國經濟能否恢復發展動力的關鍵所在,也將影響股市走向。

文章說,中共對民營企業是救是殺仍然態度曖昧,同樣陰霾未散。雖然劉鶴說,國進民退的議論既片面的、錯誤的,但中共高層迄今未明確批駁民企退場論、第二次社會主義改造論、共產黨要消滅私有制的初心論。而且,劉鶴宣稱,中國"股市的調整和出清,正為股市長期健康發展創造出好的投資機會",更令股民直斥其"冷血"。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