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劉曉波傳》為什麼在西方媒體遭到冷遇?

2025年7月20日

《劉曉波傳》幾乎被西方主流媒體拒之門外?作者之一林培瑞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中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去世八周年。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L. Xia

(德國之聲中文網)7月13日,中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去世八周年。時事節目「不明白播客」發布《林培瑞:去世八年,劉曉波給我們留下了什麼?》,主持人袁莉邀請中國問題專家林培瑞討論他和匿名中國作者吳大志合著的《我沒有敵人:劉曉波的生平與遺產》。

袁莉在節目中提到,知名記者Ian Johnson(張彥)在《紐約書評》上寫到,《劉曉波傳》這本書幾乎被主流媒體拒之門外,只有洛杉磯書評和中國圖書評論兩家刊物發表了有實質性的、比較長的評論,外交事務上的僅有一段短評。他說,儘管人們普遍認為中國是全世界自由社會的強大對手,但人們似乎對探索中國毫無興趣。

林培瑞表示贊成張彥的意見。他說,西洋世界一直從十八世紀以來,對東方的中國有一種神秘感,有一種東方主義的概念。看到悲慘的東西,沒有把它放在自己的腦子和肚子裡考慮。歐洲發生一個希特勒的大屠殺,對西洋人的打擊很大。這是我們有血有肉的傳統打了我們。在東方發生東西還是隔了一層,說這是人家的不同文化,不同傳統,跟我們不是那麼密切的關係。

其次,林培瑞說,西方的公司喜歡在中國賺錢,整個中國的經濟奇跡是因為外國投資、外國做市場等等。包括關於這本書的出版也遇到同樣的問題。

美國貿易戰無法應對「中國衝擊2.0」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中國衝擊2.0」比上一次嚴重得多》,作者David Autor(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和Gordon Hanson(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經濟學教授)指出,1999年至2007年間,中國首次顛覆美國經濟時導致美國製造業近四分之一的就業崗位流失。這次「中國衝擊1.0」是一次性事件。從本質上講,中國只是明白了如何做它幾十年前就應該做的事情。

作者認為,正在加速逼近的「中國衝擊2.0」標誌著中國從弱者蛻變為強者。美國的應對策略需要檢討,單靠關稅永遠無法讓美國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創新之地。關稅固然該納入貿易武器庫——但應該作為精確武器,而不是無差別殺傷的地雷,同時重創敵人、朋友和平民。

文章說,沒有任何經濟政策可以使失業變得毫無痛苦,尤其是當失業使你所在的行業或家鄉失去元氣的時候。但是,面對行業崩潰,最好的反應是讓失業的工人迅速找到新的工作,並確保那些帶來美國淨就業增長的年輕小企業做好準備。關稅只能侷限在保護老牌製造業,非常不適合這項任務。美國必須培育具有巨大創新潛力、由公私部門共同投資的產業。這些產業在全球範圍內都大有可為,中國早在十年前就意識到了這一點。美國必須停止糾纏過往貿易戰,去迎接當前的中國挑戰。

「實現完全統一」為何是謬論?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王毅「實現完全統一」的謬誤》,作者吳奕軍說,中國外長王毅稱「台灣地區不能從中國分裂出去」,是刻意混淆歷史現實。台灣官方國號中華民國,早在1949年遷台,建立於同年的中共政權,其統治從未及於台灣。台灣擁有民選政府、軍隊、憲法、貨幣、領土、國民,早已是事實上的主權國家。王毅忽視台灣實非中共統治范疇,掩蓋主權分立之事實,是典型的否定現狀。

文章說,王毅聲稱「民進黨千方百計走向台獨,是非常危險的」,是典型的訴諸恐懼(appeal to fear)恫嚇話術,渲染台獨危機以合理化可能發動的軍事行動,誇大台灣若不同意統一就有「戰爭風險」的假象。

作者認為,王毅暗示國際應該接受「中國完全統一是使命」之立場。實際上多數民主國家對此采「戰略模糊」政策,支持台灣參與國際事務以及和平穩定,不支持中共對台動武。王毅的說法只是從中共角度一廂情願地詮釋國際共識,忽視國際對台海和平的關切,以及透過和平方式處理台海問題之呼籲。王毅一貫的強硬言論無助緩解台海緊張,反而更加劇國際對中共的疑慮。

作者進一步指出,王毅口中的「統一」,實際上是「兼並」民主國家,是對台灣的侵略野心。王毅代表習近平政權的強硬態度,雖欲強調其「一中原則」敘事、壓縮台灣生存空間,實則加劇兩岸緊張局勢、強化台灣民眾反感與團結、促使國際更關注與同情台海安全、採取更多支持台灣防衛之行動,其實對中外經濟合作與中國社會穩定更是不利。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