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時事節目《不明白播客》主持人袁莉採訪了知名作家查建英,談論了她的家庭和她個人與中國政治的遭遇。訪談中,袁莉朗讀了查建英文章中的一句話:「我也喜歡中國,但它是我自己定義的中國。從我小時候跳火車開始,我就幻想著外星的天空和遙遠的城市,被廣闊的外星天空和遙遠的城市所感動。我對中國人對專制統治的無盡耐心變得相當不耐煩。我選擇不和我的人民在一起。我選擇了下火車,把鐵軌遠遠地拋在後面。」
這段話是作者對俄羅斯詩人安娜‧阿赫瑪托娃在1961年寫的一首詩的回應,阿赫瑪托娃寫道:「不為異鄉天空的光華所動,不羨遙遠城邦的庇護安寧。我選擇和我的人民在一起,災難引領他們之處,我亦隨行。」
兩次震撼:「六四」屠殺與「清零」管制
查建英解釋說,「什麼時候下火車,這個過程也非常長。因為坦率的說,其實六四對我是一個巨大的,第一個最大的精神危機。後來在六四事件三十周年的時候,我還談過,六四的時候,我們是在現場的,我第一次看見和平年代殺人,這是非常震撼的「。1992年回到美國之後,她更換了國籍。
查建英說,「我發現,改國籍是這麼大的一件事,我自己都沒想到」,「我告訴自己,我不是要叛國,我是為了寫作的自由,這樣我不用自我審查。如果我入了美國國籍,我還可以繼續寫作」。
入籍美國之後,查建英「還在火車上」,「我還是要回去,還是要寫中國,還是要抱著希望」。她說,她最終「跳火車」是因為疫情管制。當時,她在紐約看到中國人被強制排隊做核酸檢查的畫面,感到震驚。「我看到上海封城到最後有人跳樓,我覺得那就是我!「」所以我就覺得我不要那種屈辱。我回想起阿赫瑪托娃那種話,很偉大、很聖潔,但我覺得今天我要說:共產黨的監獄,我一天都不想坐,我也不希望任何一個人去坐」。
中國生育率危機在於人生的意義
2025年9月8日,中國育兒補貼正式全面開放,接受全國範圍的育兒補貼申請。聚焦中國問題的網站「中參館」(ChinaFile)發表文章《中國生育危機是未來信心危機》,作者Emma Zang(耶魯大學社會學副教授)指出,生育率下降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文化問題。對許多年輕人來說,真正的障礙並非撫養孩子的成本,而是他們相信在一個前途不確定、希望渺茫的未來,做父母已不再合乎理性。如果政策無法觸及這種更深層的困境,那麼補貼和獎勵幾乎無法遏制生育率下滑。
文章說,中國政府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措施——生育津貼、延長產假,以及鼓動女性「回歸家庭」的宣傳——但這些政策往往強化傳統性別角色,把照顧責任壓在女性身上,而對男性或家庭共擔支持不足。與此同時,男性則背負著日益沉重的經濟壓力,卻幾乎得不到制度支持。這類政策沒有直面文化和情感層面的失落,反而可能加劇,讓為人父母變得更加難以想像。
作者認為,要扭轉生育率下降,不僅需要金錢激勵。更關鍵的是重建對制度的信任,拓展人生機會,恢復下一代的穩定感與目標感。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再多補貼也無法讓那些感到失望的人們願意把孩子帶進他們不相信的世界。因此,中國面臨的挑戰不僅是人口問題,更是生存意義的問題。恢復生育的關鍵不在於補貼,而在於信念——在於重建一個讓年輕人能夠看見、相信並願意認同的未來願景。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