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特首、夾邊溝與反感國度
2017年3月2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李平專欄文章《勿忘選特首初衷 勿棄投票人自尊》指出,香港特區政府的行政長官,與內地省分的省長、(直轄市)市長、(自治區政府)主席的最大分別,是行政長官對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負有憲制責任。市民對選委的第一個期望,是勿忘特首選舉的初衷,維護選舉的公平公正,不做北京行使提前任命權的傀儡。
文章認為,論港人擁護,民調顯示曾俊華的支持度大幅拋離林鄭月娥、胡國興,說只有曾俊華符合"港人擁護"這一條也不為過。"或許有選委擔心,自己拂逆北京的旨意,會像李波、林榮基那樣,在香港或在中國被失蹤,但正正為了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享有特區政府和法治的保護,選委們更應該投下自主、自尊的一票,選出能履行維護一國兩制憲制責任的特首"。
香港人遊離的政治性格
香港《端傳媒》發表文章《曾俊華狂熱──港人遊離的政治性格》,作者梁一夢認為,曾俊華的崛起,不過反映了港人長久以來的政治性格。自2003年七一起,一直到雨傘運動,港人愈來愈不避忌社會運動的政治性質,但雖然追求的目標有所改變,運動本身的功利考慮,始終也佔據很主流的位置,並一直和較基進的傾向或後來的本土主義相抗衡。在早期,民主運動有"和理非"的爭議;在近期,即使在最激進的陣營當中,也出現"為何要勇武"的討論。
文章說,曾俊華作為管治陣營的一部分、政務官的代表,其政治形象既中產亦保守,"專業"、"非政黨",也不是旗幟鮮明的反對派,更不好鬥。其反映的,是和撕裂社會相反的政治性格,一種被懷念的舊日政治文化(這種文化不需要是事實,可以是被建構出來的),而且是政治上安全、四平八穩的一個著力點。曾俊華被稱為 Lesser Evil,因為他並不是傳統民主運動的一份子,他的論述雖然較貼近本地人的聲音,但主張盡力推行23條立法、接受人大8.31框架,甚至是開了民主運動的倒車,港人卻仍然支持他,是非常現實的表現。
消除對少數族裔的歧視
香港融樂會在《明報》發表文章《特首候選人政綱 能消除針對少數族裔的歧視嗎》,指出少數族裔在香港往往被邊緣化,融入主流社會面對教育、就業、公共服務以及法例保障不足等問題已非舊聞。幸而3名特首候選人在其政綱及3月19日的選舉論壇中,提及少數族裔議題。融樂會和少數族裔持份者關注特首候選人當選後,他/她將會如何落實政綱,消除政策上對少數族裔的歧視。如何訂立針對政策,更值得關注。
文章說,3名特首候選人在不同場合及政綱中都承認少數族裔港人的身份以及他們對香港的貢獻。希望下屆政府在制訂政策時,即使政策內容沒有特別提到"少數族裔",也應考慮到同為香港人的少數族裔扮演的角色。政府有義務消除社會及政府各部門一切形式的種族歧視。無論最後是哪一名候選人當選,我們希望他/她會繼續積極聆聽少數族裔的聲音,並且任用少數族裔政策顧問,令政策更全面和切合少數族裔人士的需要。
不許記憶的夾邊溝
台灣《上報》發表廖偉棠專欄文章《不許記憶也不許憧憬的此刻》,評論大陸學者、紀錄片導演艾曉明教授拍攝的四百多分鐘紀錄長片《夾邊溝祭事》沖破障礙在香港首映,認為是一件無論對於中國反右運動受害者還是對於今天香港面臨的種種自由緊縮都有意義的事。
文章說, 就像夾邊溝事件本身,當年的被害倖存者竭力想要記住,想要更多人記住,而那些年輕一代的網路傳播者也在延續艾曉明的努力;當年的施害者想要被害者忘記-《夾邊溝祭事》的起源就在夾邊溝集中營地倖存者為難友立碑,但被野蠻拆毀、禁止祭奠,艾曉明和被記錄者索性用這部紀錄片來樹立了現實不存在的碑-今天的思想警察也在強迫更多人忘記,它們強調當下的滿足,美其言曰"放下歷史包袱"。
台灣人嚮往文明國家
台灣《風傳媒》發表游盈隆專欄文章《台灣人為什麼不喜歡中國》,分析最近民意調查顯示台灣人最喜歡的國家中,中國(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好感排行榜上倒數第三,在反感排行榜上排名第三,認為合情入理,因為畢竟,台灣人嚮往的理想國度是文明進步的國家,不是野蠻落後的國家。
文章說,今日的中國雖然搖身一變成為世界強權,但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的野蠻落後仍然是台灣人無從嚮往的主要因素。"我所說的文明進步因素,簡單的說,包括民主、自由、人權、法治、憲政、富裕、多元、包容、社會平等、公道正義、生態保育、愛好和平等等"。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摘編: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