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牆外文摘:當「暴民」與「愛國者」相互仇視

張平(摘編)
2019年12月1日

有評論認為,港人歡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讓中共港共多了煽動民族主義的藉口,民間相互仇視的情緒越來越強烈。但是,極端民族主義從來都是雙刃劍。

Honkong Proteste Polytechnische Universität | Protestierender
「反送中運動早已被扣上港獨的帽子」圖片來源: Reuters/A. Perawongmetha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中共藉反港煽動民族主義》,作者李平說,反送中運動早已被扣上港獨的帽子,以免鎮壓行動進一步動搖中共港共的執政合法性。但以反港獨為名反香港主流民意,何異於反港?港人歡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更讓中共港共多了煽動民族主義的藉口。香港主流民意與中國主流民意的對抗越來越強烈,民間相互仇視的情緒越來越強烈,甚至簡化為在中國批評港人就是愛國、在香港批評中共就是愛港,這就是中共所要的結果嗎?

作者認為,極端民族主義從來都是雙刃劍。當年慈禧太後煽動義和團反洋,最終反而被義和團拖落水而危及清廷統治。中共建政後,屢屢藉反美反蘇反日煽動民族主義以維系其極權統治,但所謂戰狼行動反而盡顯玻璃心。中共近年在搞壞香港後又炒作反港,一如中美貿易戰對內炒作反美愛國,可以煽動國內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扯著愛國大旗,抑制不同權貴集團的異議,抑制民間抗爭,但同時會自縛手腳,為維持偉光正而壓縮對策彈性和妥協空間,讓中美衝突、中港衝突越演越烈,結果恐怕不是玩火自焚,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台灣人忘記了美麗島鎮壓"暴民"歷史?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中共對抗爭者從"暴民"到"恐怖分子"的設計》,作者李濠仲說,從製造西藏、新疆恐怖分子,到緊接著對付西藏、新疆恐怖分子,再到今天製造香港"暴民",再予以對付"暴民",中共這一套路用了超過半世紀,確實屢試不爽,只要和統治地區出現搟格,遭致反彈,下一步就是以強調社會秩序、人民安全不能受到威脅為名,將反對的一方全劃入"恐怖分子"、"暴民"。能夠一而再、再而三,正因為中國一黨極權專政下,從來無有制衡和調查機制,也從來不必反向自我改革和改造,當然有辦法今天說你是壞人,你就是壞人,壞人就該通通抓起來。

作者說,最令人悲哀遺憾的,莫過曾有二二八白色恐怖經驗,有過美麗島鎮壓"暴民"歷史的台灣,如今竟也有為數不少人不由分說,一昧附和中國官方的眼光角度,跟著責備那些中國境內的抗爭者,就像全盤聽信中國官方說詞,以為西藏人、新疆人就是不識好歹,就是應該高壓管制的中國人一樣,對製造紊亂的人民盡其可能疑其所疑,卻對握有絕對權力、武力,而又無從制衡、節制的統治者盡其可能包容理解,相當枉費台灣過去慘痛的教訓和今天訊息流通的可貴環境。

區議會選舉大勝後 民主派沒有離開香港街頭(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g Han Guan

到底是誰感染了"惡性病毒"?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惡性病毒"、"感染":北京形容香港抗議的措辭說明了什麼》,作者林慕蓮說,語言從一開始就是香港抗議運動的關鍵。6月,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用"暴動"來形容反對爭議性引渡法案的抗議。這一定性--剛好與中共主要黨報《人民日報》在1989年4月的緊要關頭,將學生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哀悼集會稱為"動亂"遙相呼應--引發了抗議者的狂怒。

到了8月,官媒加大了措辭力度,稱抗議者為"暴徒",並表示抗議活動已經出現"恐怖主義苗頭"。周二,也就是被圍困在香港理工大學的學生向警方投擲燃燒瓶並射箭的第二天,官方的英文報紙《中國日報》形容香港大學校園為"恐怖活動的堡壘",還發出警告,指分裂分子"與外國勢力勾結",要將香港變為"顛覆中國的橋頭堡"。這個國家喉舌發表的另一篇文章則稱,抗議者對西式自由民主的訴求是一種"惡性病毒"和"感染"。

但是,作者指出,北京的戰略佈局要寬泛得多。今年早些時候,中國利用Twitter和Facebook開展了政府支持的虛假訊息宣傳,主要針對海外華人和香港人,將抗議活動定性為旨在破壞中國領土完整的分裂主義陰謀。10月,在獲取公眾支持的基礎後,北京當局稱將在香港推出"國家安全"計劃,與意識形態教育相結合。目前還不清楚這些措施的力度,但國家主席習近平已經警示稱,任何企圖在中國搞分裂的人"結果只能是粉身碎骨"。他的言語充滿暴力,幾乎沒有留下妥協或同情的餘地。

抗爭青年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沒有權力

香港《立場新聞》發表文章《沒有特權,只有良心》,作者是 43 位被捕理大社工之一。署名為"暴動社工"(令人聯想到俄羅斯著名抗議樂隊"暴動小貓")。文章說,自從回歸以來,香港年青人被蓋上"政治冷感"的標籤,但這是否事實的全部?根據相關研究,年青人參政與否已經不是"有沒有能力"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權力"的問題。

文章說,在被"放棄"的環境成長,缺乏支援又被社會規範打壓,這一代年青人一直"撐住",撐到精神病,撐到自殺,直至反送中運動,他們才可以藉五大訴求向老一代(戰後嬰兒)進行"奪權"運動,這就明白他們為什麼前僕後繼,甚至帶著遺書去抗爭。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