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牆外文摘:《金手指》和《繁花》都是宣傳片?

2024年5月5日

有評論認為,香港電影的「盡皆過火,盡是癲狂」本來是為資本、為消費主義服務的,但沒想到與主旋律宣傳需要一拍即合——源頭在於蘇維埃宣傳美學的本質也是如此。

1949年之後不可能還有大上海
1949年之後不可能還有大上海圖片來源: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金手指》最近全因梁朝偉憑此片中演出巨騙程一言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而又引起了一些討論。台灣「上報」發表文章《<金手指>和<繁花>的共主》,作者廖偉棠說,全片都是牽強推進最後在欠缺高潮的情況下草草結束,按說老導演莊文強不至於這麼荒腔走板,那麼到底是誰令他必須燒錢完成這部並無必要存在的戲呢?作者認為原因在片尾字幕中的「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資助項目」。該項目宣稱要「拓展『主旋律』邊界」,這就是北上香港導演的最大價值。且說徐克從《智取威虎山》到《長津湖》的表現,就令人嘆為觀止。香港電影的「盡皆過火,盡是癲狂」本來是為資本、為消費主義服務的,但沒想到與主旋律宣傳需要一拍即合——源頭在於蘇維埃宣傳美學的本質也是「盡皆癲狂,盡皆過火」,越離譜越能煽動拳民,而香港電影精於此道,讓意識形態宣傳包裝在娛樂之中潛移默化,洗腦於視聽享受之中,不亦樂乎?

作者指出,王家衛的《繁花》也得到了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資助,還入選央視2024年「大劇看總台」片單——也就是說,得到權力操盤者的一再背書。但相對而言,《繁花》還是要比《長津湖》、《金手指》做得聰明一些。1949年之後不可能還有大上海,《繁花》的成功在於小上海的塑造,但那被主旋律要彰顯的那個改革開放重生的新上海蓋過了風頭。

兩岸民眾怎麼看「馬習二會」?

01:1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520」將至,中共對台「和為貴」?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不只聽習近平說什麼,也要看他做什麼》,作者李志堯指出,如果真的瞭解中共的對台方針、理解北京長期的對台策略,就應該認識到,講求「唯物辯證法」的北京從來不會把「和統」與「武統」對立起來、割裂開來。從共產黨「槍桿子出政權」的邏輯而言,解決台灣問題是目標,「和」與「戰」只是兩手策略,北京從未放棄「戰」的一手、「硬」的一手,否則共軍東部戰區怎麼會時時刻刻準備對台作戰?否則怎會有《反分裂國家法》規定的動武三大條件?

文章回顧歷史,毛澤東於1945年赴重慶與蔣介石舉行國共和談前,曾在重慶機場當眾高喊「蔣委員長萬歲」,並且說中國只有「和」、「和為貴」。和談結束後毛澤東返回共軍根據地即下達全面進攻指令,當時共軍高幹紛紛質疑說:「你都喊萬歲了,我們怎麼打得下去?」毛澤東回稱:「不要聽我說什麼,要看我做什麼」,結果造成國民政府軍事大挫敗而喪失江山。作者質疑道,針對這次「馬習二會」的成果,外界若干評論者認為將有助於緩和兩岸關係,並且研判習近平對台政策主調仍是以和為貴,將使「武統」發生的機率大為降低,讓兩岸有望結束政治對立、走向和平。習近平是否是繼承毛澤東的詭辯術衣缽--也都是充滿統戰的謀略及話術?時值520台灣政局即將邁入新局面的關鍵時刻,台灣人民不只是聽習近平說什麼,也要看他做什麼。

無論將矛頭指向誰,移民人數都在增加圖片來源: Markus Mainka/picture alliance

「潤」仍是上海人的熱門話題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這不是我記憶中那個中國》,作者Gish Jen寫道,上海在表面之下卻潛藏著一種萎靡不振的感覺。在這座聞名遐邇的國際大都市裡,外國人的數量與以前相比少得離譜,許多人因為大流行期間令人窒息的政策、跨國企業撤離員工或其他原因離開了這裡。服裝店空空蕩蕩,還有許多商店已經關門。以前人山人海的南京西路商業區,現在人流卻出奇的稀疏。2022年春天,在沒有給出多少時間準備的情況下,為遏制新冠病例激增,當局把上海人在家關了兩個月,他們對此仍然感到憤怒不已。但對許多人來說,這場大流行災禍只是一系列政府失誤的高潮。

文章說,當然,對於所有這一切,西方都成了替罪羊——人們說西方反對中國的崛起——還有中國最喜歡的另一個敵人日本,人們對日本在1930年代對中國的殘酷入侵和隨後對中國的佔領仍然耿耿於懷。無論將矛頭指向誰,移民人數都在增加。根據聯合國的數據,過去兩年中,每年有超過31萬中國人離開這個國家,比之前截至2019年的十年中,平均每年約19.1萬人增加了62%。上海有能力離開的人一直在討論關於「潤」的話題,甚至是「潤」到像美國這樣受到官方謾罵的國家。那些「躺平」的人並沒有沉睡。他們正在觀察,並且有一天可能會起來。但與此同時,用他們的話來說,上海人「心累」了。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