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駐華大使將是誰,中美兩國如何斗?

2021年6月13日

有評論認為,拜登挑選伯恩斯(Nick Burns)這類為人隨和、派系色彩不明顯的人來擔任駐華大使,則有助於避免政府內部出現對華上的政策分歧。另有分析說,台灣站在自身利益的立場,不應老是看中美關係「斗」的一面,也要看看其「不破」的一面。

Symbolfoto Fahnen USA und China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R. Goldmann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端傳媒》發表文章《拜登對華班底全分析》,作者王浩嵐指出,目前傳言拜登將敲定現任哈佛大學教授的伯恩斯(Nick Burns)為美國駐華大使人選。挑選伯恩斯這類為人隨和、派系色彩不明顯的人來擔任駐華大使,則有助於避免政府內部出現對華上的政策分歧。

作者分析說,整體上,拜登政府反對「中美脫鉤」和「全面遏制」這種冷戰思維為主導的政策路線,但也認可川普政府把中國列為美國主要戰略競爭者的做法。中美未來將不大可能重返歐巴馬時期以夥伴和合作為主的基調,未來更多的還是會在「良性競爭」的基礎上保持雙方的共存和部分合作關係。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拜登政府雖然把中國問題作為了外交和國家安全政策層面的重點,但相對美國自己的國內事務來言,對外政策(包括中美關係)仍是次要的。拜登政府的執政路線,如同布林肯和蘇利文闡述的那樣,還是圍繞著重塑美國的經濟和科技硬實力,恢復美國的外交聲譽和傳統盟友體系等、較為偏向內政的幾大核心所展開。

作者認為,雖然這兩年由於貿易戰,疫情和川普政府的極限施壓策略,中美關係陷入冰點,但中國官方對美的外交也並非完全是強硬不變的。無論是貿易戰期間中國的表態,還是今年一月楊潔篪對中美關係全國委員會的講話,都透露出了儘管中國不會在核心問題和立場上對美讓步(主要泛指主權方面問題),但還是期望能和美國和平相處,減少對抗,加強溝通合作。

中美關係可能會 「斗而不破」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中美啟動經貿對話的「競合」意涵》,作者趙春山認為,中美在軍事領域雖未能恢復對話,但雙方的經貿高層官員,卻已開始準備交手。5月27日和6月2日,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分別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和財長葉倫(Janet Yellen)視訊通話。這是拜登上任後,中美經貿高層官員的首次接觸。雙方在這兩次對話中,都表達未來進行合作和保持溝通的意願;但整體看來,試探性的意味甚濃,對話沒有觸及細節,甚至連外界關注的「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都避而不談。

作者認為,拜登對中共改採「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戰術。例如,美國參議院5月17日通過《無盡邊彊法》(The Endless Frontier Act),目標即是針對「中國製造2025」。法案授權美國在五年內投入1,100億美元,支持科研機構、學校、企業在高科技領域的研究及製造。同時,拜登也師法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倡議,強調基礎建設投資,號召各國也建立所謂「價值一帶一路」。

同時,「中國美國商會」5月發布《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指出,中國巨大的市場和增長潛力,對美國企業仍有極大的吸引力。美國畢竟是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只要利之所趨,中美之間還是會維持一個「斗而不破」的關係。中美關係影響兩岸關係,台灣站在自身利益的立場,不應老是看中美關係「斗」的一面,也要看看其「不破」的一面。

「躺平「未必帶來更多社會改變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中國青年「躺平」是在革命還是認命》,作者無妄齋說,從中美貿易戰以降帶來實質經濟下滑,到武漢肺炎疫情肆虐,既致使更多國民收入銳減甚或人浮於事,同時破壞原有的生活節奏,兩者均加速了躺平族的盛行。中國青年躺平背後,帶有濃烈的無奈,主因是人口繁盛,令劇烈的競爭廣延至所有領域,出現嚴重內卷化。中共權貴階層及同流合污的的商人,卻在肆意揮霍著蟻民揮灑血汗的勞動成果。

文章認為,官媒極力把躺平族污衊為「廢青」,本質是缺乏對人的基本尊重,妄顧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才會以為輿論的道德責難能夠令周遭的人排拆、厭惡、孤立,讓青年因而放棄躺平,恢復「高大上」的病態人生追求。中共自然不欲躺平主義蔚然成風,不過若沒能進一步提升內蘊,恐怕未必會如實踐者預期般帶來更多社會改變。激起他們「站起來」的導火線,也許是《美國之音》訪談中提及的燃點意志之物,也許是一場社運,也許是一項共同目標或行動。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