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聯合國大會在2005年11月通過了60/7號決議,正式將1月27日定為猶太大屠殺國際紀念日。決議文指出,在這場大屠殺中,全球1/3的猶太人以及許許多多其他少數族群遭到殺害,因此這場大屠殺將永遠警示全人類,凸顯仇恨、不寬容、種族主義、歧視的危險性。
兩個月後,也就是2006年1月27日,聯合國首次舉辦紀念日活動。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i Annan)表示,大屠殺造成的空前的悲劇後果已然無法逆轉,因此必須以羞愧之心予以警覺和紀念。
1938年11月9日夜,納粹縱火焚燒猶太教堂和商店,這場暴力被認為是對猶太人「種族滅絕的前奏」。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M. Schreiber由納粹沖鋒隊領導的反猶團伙在德國各地肆虐。像這座位於德國東部城市肯尼茲的猶太教堂和其它猶太人擁有的財產被摧毀,猶太人受到公開侮辱並被捕。根據官方記錄,至少有91名猶太人被殺害,儘管實際死亡人數可能要高得多。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這場針對德國猶太人的街頭暴力最初被稱為「帝國水晶之夜」(Reichskristallnacht):猶太教堂、房屋和商店窗戶玻璃和水晶燈被砸,碎片滿地。80年代末,德國開始對這一稱法進行反思。如今,它稱之為「大迫害之夜」(Pogromnacht)或「11月大迫害」。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kg-images納粹稱,這場反猶迫害的理由是,一名17歲的波蘭猶太人格林斯潘(Herschel Grynszpan)殺害了德國外交官拉斯(Ernst vom Rath)。格林斯潘在那之前數天得知了家人被暴力驅逐的消息。拉斯於11月7日在德國駐巴黎大使館遭到近距離射擊,幾天後死亡。沒有人知道格林斯潘是在第三帝國倖存下來還是在集中營去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Imagno/Schostal Archiv拉斯死後,希特勒口頭准許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對猶太人採取暴力行動。在戈培爾發起的這場迫害中,納粹黨衛軍被指示允許採取「不會對德國人的生命財產構成危險的措施」,——猶太人被排除出了德國人的範圍。
圖片來源: dpa/everettcollection納粹否認參與了11月9日的迫害行動,然而,其文件中提及的「行動」和「措施」清楚表明,納粹政黨和國家機器捲入其中。大多數非猶太德國人對這一迫害之夜保持距離。然而,也有公民對這場暴亂表示歡迎,甚至參與了暴力行動和搶掠。
圖片來源: Bundesarchiv, Bild 146-1970-083-42/CC-BY-SA納粹出於種族主義,想恐嚇猶太人自發離開德國。為此,如該圖所示,猶太人經常被迫遊街遭羞辱。對猶太人的迫害同時也受到經濟利益驅使,逃離第三帝國的猶太人被迫繳納勒索性質的「移民稅」,他們的財產經常被沒收。
圖片來源: gemeinfrei最遲到11月9日迫害之夜之後,國際輿論清楚瞭解到納粹的反猶立場。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擔心國際媒體對這一惡劣行為的報導。因此,納粹首先採取了一些不那麼具有公開暴力性的措施,例如要求猶太人在衣服上縫黃色的大衛之星。
圖片來源: gemeinfrei發生大迫害之後,納粹領導層採取進一步的反猶措施,甚至對猶太人徵收罰金,稱要彌補1938年11月9日夜的損失。當時在第三帝國第二有權的人物赫爾曼‧戈林(Hermann Göring)說出臭名昭著的一句話:「我不會想成為德國的猶太人。」
圖片來源: AP1938年,距離猶太人大屠殺還有兩年。但是,從這次迫害到大規模殺害歐洲猶太人,存在著連續性,納粹領導人逐步採取更殘酷的反猶措施。用一位當代歷史學家的話來說,這次迫害是「種族滅絕的前奏」。
圖片來源: Imago 聯合國要求全世界牢記教訓
1945年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奧斯維辛集中營時,發現了大量的屍骸以及毒氣室的殘跡。倖存下來的少數人得以向外人告知這裡究竟發生了何等人間慘劇。據估算,奧斯維辛一地共殺害了110萬人,其中九成為猶太人。納粹德國在歐洲各地設立了多處類似的集中營,奧斯維辛只是其中一處。
二戰結束時,全歐洲大約有600萬猶太人慘遭殺害,約佔當時猶太人總數的1/3。此外還有數十萬吉普賽人、殘疾人、政治反對派人士、同性戀者、"反社會者"、強迫勞工、戰俘等各類弱勢群體遭到納粹的殺戮。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說:"紀念也是為了保障未來。納粹滅絕營的悲慘起源於仇恨、歧視和反猶主義。牢記悲劇的根源有助於如今的我們始終保持警惕。"
聯合國大會60/7號決議要求所有成員國制訂教育方案,教導子孫後代汲取大屠殺的教訓,從而防止今後再出現種族滅絕行為。決議文還堅決駁斥任何全部或部分否認大屠殺歷史事件的言行,並"毫無保留地譴責一切針對不同族裔、不同宗教信仰的個人或團體的宗教不容忍、煽動、騷擾或暴力行為,不論這些行為發生在何處"。
1月27日是緬懷大屠殺受難者國際紀念日。1945年的這一天,蘇聯軍隊解放了奧斯維辛納粹死亡集中營。2005年11月,聯合國大會指定1月27日為緬懷大屠殺遇難者的國際紀念日。德國境內有多處紀念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M. Schreiber一座大型雕塑矗立在達豪集中營紀念館前。這座紀念館位於慕尼黑郊外,是當年納粹政權設置的第一個集中營。希特勒上台幾周後,那裡就關押了第一批囚犯。達豪集中營為後來在第三帝國修建的其它集中營樹立起榜樣。雖然當時並不是按照死亡集中營來設計,但在達豪被殺害的政治異見者的數量超過其他任何一個集中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這座位於柏林萬湖(Wannsee)湖畔的瑪裡爾別墅(Villa Marlier)在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展開的大屠殺計劃中起到關鍵作用。1942年1月20日,納粹在在這座別墅裡召開了「萬湖會議」,討論了「最終解決歐洲猶太人的問題」。1992年,這座別墅被改建為「萬湖會議」紀念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這裡是紀念歐洲範圍內600萬名被屠殺猶太人的地方。建築過程耗時兩年,於2005年5月12日正式揭幕。位於柏林議會大樓附近的這片碑林由2711個大小不一的水泥方墩組成。參觀者可以自由穿梭其中。他們的腳下是一座地下紀念展覽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在離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不遠的地方,另一座混凝土材質的紀念碑是為了紀念1933年至1945年間遭到納粹迫害的成千上萬的同性戀者。這座4米高的紀念碑上有一個窗口,從屏幕上人們可以看到循環播放的同性之間親吻的影片。這座紀念碑於2008年5月27日落成。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Markus C. Hurek紐倫堡從1933年到二戰正式爆發前一直是「納粹黨」最大的宣傳集會的舉辦地。一年一度的納粹黨代表大會以及有多達20萬人參加的集會都是在這個佔地11平方公里的會場舉行的。如今一直未完工的大會堂建築已經變成了文獻中心和博物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aniel Karmann位於柏林的本德勒大樓(Bendlerblock)是刺殺希特勒行動的指揮中心。1944年7月20日,馮-施陶芬伯格(Claus von Stauffenberg)上校等領導的抵抗運動小組試圖刺殺希特勒,但最終失敗。刺殺行動的部分負責人當天就在這裡被槍決。今天,這裡成為紀念德國抵抗運動的場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位於下薩克森州的貝爾根-貝爾森(Bergen-Belsen)集中營在成為集中營之前,最初是作為戰俘營建立的。生病的戰俘被送到這裡,很多人死於疾病。5萬名死者中,有一個小姑娘的名字叫安妮‧弗蘭克(Anne Frank),後來公開的她的日記讓全世界都記住了這個女孩的名字。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Klaus Nowottnick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建立於1937年7月,是納粹在德國圖林根州魏瑪附近所建立的集中營,也是德國最大的勞動集中營。從1937年到1945年4月總共有約27萬人曾被關押在這裡。1945年美軍解放該集中營之前,這座集中營裡有64000人遭殺害。布痕瓦爾德集中營遺址現在是受害者紀念館。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J. Schlueter2012年,德國聯邦議院對面建成了一座公園,紀念被納粹政權殺害的50萬辛提人和羅姆人。在一個水池周圍,羅姆人詩人斯皮內利(Santino Spinelli)用英語、德語和羅姆語寫下了 「奧斯威辛」這首詩。詩中寫道:「憔悴的臉,死寂的眼,冰冷的唇,破碎的心,不再呼吸,沒有言語,沒有眼淚」。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20世紀90年代,德國藝術家德姆尼希(Gunter Demnig)開啟了一個反思歷史的文化項目。他在猶太人受害者生前居住地門口的路上嵌上這種黃銅磚。上面刻著受害者的名字和死因。超過4.5萬塊「絆腳石」分佈於德國和其他17個歐洲國家。這也構成了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分散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形式。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位於慕尼黑布林納街45號的「褐宮」(Braunes Haus)曾是「納粹黨」的全國總部,其名稱來自於納粹黨員制服的顏色。1943年10月及其後的盟軍空襲中,褐宮被炸毀。1947年廢墟被清理留空。2015年,在褐宮原址的位置建成了納粹歷史文獻檔案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ven Hoppe 特色紀念活動
以色列國內的猶太大屠殺與猶太英雄紀念日(Jom haScho'a)則並不是在1月27日,而是在4月。它始於50年代,紀念的是1943年華沙猶太隔離區的大起義。紀念活動通常會在紀念日的前一天晚上開始,現場會點燃6根火炬,象徵死難的600萬猶太同胞。紀念日當天早晨,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猶太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還會舉辦多場活動。同一天,波蘭境內也會在華沙和奧斯維辛之間舉辦"生者紀念大遊行",許多年輕猶太人會參加這場活動。
作為大屠殺的施害者,德國一直到二戰結束後半個世紀的1996年才開始將1月27日定為紀念日,它悼念包括猶太人在內的所有納粹暴政下的死難者。紀念日當天,德國所有公共機構都會降半旗。全國中小學校也會在紀念日前後舉辦專題活動,以作為日常反納粹教育的補充。德國聯邦議會也會在紀念日前後召開專門會議,國內外的重要政治人物在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會議當天,國內外的納粹受害者也常常會獲邀出席發表講話。近年來,除了猶太裔受害者,當年遭迫害的吉普賽人、同性戀者倖存人士代表也紛紛獲邀出席德國聯邦議會的紀念日專門會議。
2024年,出席德國議會專門會議的倖存者代表是熱佩西(Eva Szepesi),她被蘇聯紅軍從奧斯維辛解救時只有12歲。瑞士記者賴夫(Marcel Reif)也在會議上發表講話,他的父親同樣是大屠殺倖存者。
1948年5月14日,劫後餘生的猶太人,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然而,七十多年後的今天,猶太人重新擁有自己的國家,究竟是意味著榮耀,還是無盡的災難?這依然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A. Gharabli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首任總理大衛‧本‧古裡安(David Ben Gurion)在猶太全國議會上宣讀了《以色列建國宣言》,從而宣告復國。《宣言》寫道:「猶太人對故土忠心耿耿,始終不渝地希望返回故土,在那裡重新獲得政治自由,從沒有為此停止過祈禱。」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紐約的聯合國總部門前,很快就升起了以色列國旗。對於這個古老又年輕的國家而言,這是外交勝利,也是安全和自由的保障:猶太民族終於有了一個獲得國際認可的國家。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在以色列復國之前,猶太人經歷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政權共殺害了約600萬猶太人。他們用工業化的手段,對歐洲猶太人進行系統性滅絕。本圖攝於奧斯維辛集中營被解放之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kg-images而對於原本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而言,以色列復國則是徹頭徹尾的災難。大約70萬巴勒斯坦人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為猶太人騰出地方。巴以衝突也延續了七十年,迄今未息。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PA Media1950年通車的2號高速公路,連接了特拉維夫和內塔尼亞。這條公路象徵著新生國家的活力。圖為時任總理梅厄(Golda Meir)主持通車典禮。梅厄規定以色列,堅定走經濟及社會現代化之路。
圖片來源: Photo House Pri-Or, Tel Aviv「基布茲」在希伯來語中的含義是「集體農社」。大多數農社都創建於復國初期,許多擁有世俗意識形態或是社會主義立場的猶太人在這裡實踐他們的社會理念。
圖片來源: G. Pickow/Three Lion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以色列從復國之日起,與阿拉伯鄰國之間的衝突就從未中斷。1967年的「六日戰爭」是衝突的最高峰。首先發起進攻的是埃及、約旦、敘利亞,但是最終的勝利者卻是以色列。這場戰爭中,以色列控制了東耶路撒冷以及約旦河西岸地區,成為了後續衝突與戰爭的導火索。
圖片來源: Keystone/ZUMA/IMAGO以色列修建猶太人定居點的政策,不斷激化與巴勒斯坦的衝突。巴方指責以色列試圖通過修建定居點來徹底斷絕巴勒斯坦建國的希望。儘管聯合國也一直譴責修建猶太人定居點的政策,但是以色列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從未動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ewscom/D. Hill1987年冬天,巴勒斯坦人在被以色列佔領的土地上發起了示威抗議行動。抗議從加薩城內開始,很快就蔓延到了東耶路撒冷以及約旦河西岸地區。這場衝突持續了好幾年,一直到1993年,巴以雙方才以《奧斯陸協議》終止了衝突。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FP/E. Baitel在美國總統克林頓的調停下,以色列總理拉賓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舉行和談。雙方後來達成了《奧斯陸協議》,被認為是巴以和平進程中的里程碑。然而,兩年後,拉賓遭到以色列激進分子的刺殺,導致和平進程遭無限期中斷。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PA Media 拉賓之死折射出了以色列社會的割裂。溫和、世俗派與極端、虔誠猶太教徒越來越勢不兩立。拉賓就是在1995年11月4日的一場集會上被一名極端派的大學生刺殺的。次日,代總理佩雷斯神色凝重地主持內閣會議,他邊上的空椅子,原本是拉賓的坐席。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J. Delay以色列修建猶太人定居點的政策,讓巴以關係持續處於緊張狀態。2002年,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地區修建了一條107公里長的隔離牆。築牆固然可以阻擋暴力,但是卻無助於消解七十年之久的衝突。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paweb/S. Nackstrand納粹屠殺猶太人,一直到今天依然對德國與以色列的關係有著深遠的影響。2000年,時任德國聯邦總統約翰內斯‧勞訪問以色列,並在國會用德語發表演講。對於兩國而言,這都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同時也是繼續和解的標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2018年3月上任的德國外長馬斯堅定繼承德以和解的傳統。他上任後的首次出訪就安排在了以色列。2018年3月25日,他在耶路撒冷城西側的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為死難者獻花。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I. Yefimovich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