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班農:現在的中國就是1930年的德國

2017年9月11日

當一向對華強硬的前白宮幕僚長班農接到中資券商的論壇邀請函時,他要如何準備演講稿?對媒體談到這一日程時,他甚至把當今中國與納粹掌權前夕的德國相提並論,並稱要為阻止中國稱霸世界而努力。

Stephen Banno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 Walsh

(德國之聲中文網)以對華強硬態度著稱的斯蒂芬‧班農(Stephen K. Bannon)雖然離開了白宮的總統高級顧問辦公室,但是他的立場並未改變,而且據《紐約時報》報導,他甚至將中國列為"下一個開戰對象"。

9月12日,在香港將舉行的一個券商投資大會上,班農要發表主題演講,呼籲美國採取更為強硬的對華政策。他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介紹自己的演講計劃時說:"一百年後,人們會記得我們為阻止中國稱霸世界所做的努力。"

當今中國=1930年的德國?

班農在採訪中甚至做了一個相當大膽的比較:"現在的中國就是1930年的德國,"班農說,"它正處在一個拐點上,可以走這條路也可以走那條路。(中國的)年輕一代如此愛國,幾乎是極端民族主義者了。"

離開白宮也要繼續為自己的政治主張吶喊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C. Kaster

在離開白宮之後又重新執掌極右翼新聞網站"布萊特巴特媒體"(Breitbart Media)的班農雖然一向以大膽言論而著稱,不過這一比較還是相當具有震撼力。回顧歷史,1930年的德國正處在魏瑪共和國風雨飄搖的末期。在歐美經濟大蕭條的影響下,德國經濟狀況十分慘淡。納粹黨在議會中的實力不斷壯大,希特勒不遺餘力地宣揚泛日爾曼主義、反猶主義和反共主義。之後幾年的歷史是眾所周知的:隨著納粹黨奪權,希特勒將魏瑪共和國逐漸轉變為一黨專制和獨裁統治的納粹德國,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已在醞釀之中。

不過班農在對華政策方面向來論調強硬,2016年3月,他甚至斷言美國"在未來五到十年裡會在南中國海與中國開戰"。在經濟領域,他也早已吹響了戰爭的號角。他預言,在25到30年後中美之中只有一方能夠成為世界的霸主。今年8月16日,班農在接受《美國展望》(The American Prospect)雜誌採訪的時候說:"對我來說,和中國的經濟戰爭就是一切。我們需要瘋狂地執著於此。如果我們輸了它,我想在五年後,最多不過十年後,我們就要迎來一個下滑的轉折點,而我們那時再也無法恢復元氣。"

其實對華貿易戰也正是川普在競選總統時主打的競選口號之一,他曾經抱怨中國的出口產業導致美國大量就業崗位流失,而且在剛剛入主白宮之時也曾質疑過"一個中國"政策,並且威脅過要將中國定性為匯率操縱國。前不久這位總統還在社群網站上發文威脅稱,要和所有与朝鮮做生意的國家終止貿易往來--首當其沖的就是中國。

班農走了,川普的對華政策走哪個方向?

庫什納和妻子伊凡卡都和中國有生意往來圖片來源: Reuters/A. Schmidt

不過與班農主張強硬到底的對抗模式相比,川普面對中國似乎要更謹慎一些。《紐約時報》指出,尤其在北韓問題上,川普和習近平對抗的意願並不明顯。也有其它媒體分析指出,川普团隊裡的溫和派成員對白宮的對華外交形成了一定影響力,比如川普的女兒伊凡卡和女婿庫什納就是其中代表人物。至於強硬和溫和兩派究竟誰能夠在川普的外交決策過程中佔據上風,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不過從川普始終強調的"美國優先"口號來看,在經濟領域,尤其是貿易摩擦問題上,華盛頓應該不會給北京太多"好臉色"。

據聯合早報網援引彭博社報導稱,班農在香港出席的投資者論壇是中信證券旗下中信裡昂證券主辦的,主辦單位一位發言人稱,班農的演講將圍繞"美國經濟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反抗和亞洲"的話題。這是班農離開白宮團隊之後首次出席企業活動。

據悉該論壇主辦單位中信裡昂證券該公司1986年在香港創立,2013年被中信證券收購,具有一定政府背景。鑑於班農的對華強硬立場,受邀參加有中國官方背景的企業活動難免讓人覺得具有諷刺意味。但是班農的一位代表表示,班農對此"並不在意"。

聯合早報的報導指出,現年63歲的班農並不是第一個在中信裡昂證券的論壇上發表演講的爭議人物,比如2015年,前美國特工斯諾登通過衛星發表了演講;美國極端保守派"茶黨"代表人物莎拉‧佩林也曾經現身這一論壇。此外還有比爾‧克林頓、格林斯潘和喬治‧克隆尼等政界、商界和文化名人都曾登台演講。

雨涵綜合報導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