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瑜伽,這項起源於印度、歷史可追溯至3000至6000年前的古老傳統,如今已成為這個南亞國家向全球輸出的重要文化資產。
結合身體姿勢、呼吸法、冥想與倫理準則的瑜伽,不只是健身養生的方式,更強調身、心、靈的合一。
近數十年來,隨著各式國際慶典、文化交流與教育計畫推動,瑜伽早已走出印度,成為全球現象,同時也是印度文化身份的重要像徵。
在總理莫迪政府的積極遊說下,聯合國於2014年底宣佈將6月21日訂為「國際瑜伽日」。此舉讓瑜伽躍升為印度文化自豪與國族認同的象徵。
從2015年起,6月21日就是世界瑜伽日。在全世界範圍內,瑜伽這種起源於古印度的養身法都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擁躉。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Images/Y. Shimbun這張照片攝於江蘇泰州。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需要多年的練習。瑜伽並非競技體育,量力而行就好。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UMAPRESS.com貓式瑜伽(Majariasana)是最基本的形式之一,有助於鍛煉背部。這張照片攝於布魯塞爾。
圖片來源: Reuters/F. Lenoir在印度西北部大城市艾哈邁達巴德,瑜伽可是全民體育項目。天天窩在辦公室裡的白領們可能難以作出這樣的動作,但是對於時常練習的人而言,挺直腰板、觸碰腳趾並非什麼難事。
圖片來源: Reuters/A. Dave這張照片其實並非攝於印度,而是來自於南非德班。那裡的印度裔居民也從小練習瑜伽。在英國殖民期間,許多印度人都被帶到了南非,故土的生活習慣也流傳數百年。
圖片來源: Reuters/R. Ward這張圖攝於斯里蘭卡,那裡的穆斯林女性也時常練習從印度流傳而來的瑜伽。值得一提的是,她們和其他宗教信仰的女性一同練習。在斯里蘭卡一共有約200萬穆斯林,佔全國人口的10%。
圖片來源: Reuters/D. Liyanawatte放鬆頸部肌肉是瑜伽必要的熱身練習。這套動作也有預防頸椎病的功效。此圖攝於印度艾哈邁達巴德。
圖片來源: Reuters/A. Dave這張圖攝於克羅埃西亞首都札格瑞布。這一巴爾干小國如今也有不少瑜伽擁躉。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IXSELL/D. Visnjic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總是忙碌而緊張,所以有許多人都需要瑜伽這樣的活動來放鬆身心。這張圖攝於古城京都,數以千計的人正在練習。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Images/Y. Shimbun 瑜伽作為「軟實力」
2023年6月21日,莫迪親自領導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瑜伽日慶祝活動。前印度官員普拉薩德(Chaitanya Prasad)指出:「那正是他首次提出這一構想的地點。」
他認為,在動盪不安的全球局勢下,瑜伽是一股能夠凝聚人心、帶來和諧的力量。「每當有人攤開瑜伽墊開始練習,就與印度豐富的文明傳統相連,這本身就是印度的軟實力。」
新德里尼赫魯大學的國際法教授赫格德(Venkat G Hegde)則認為,瑜伽推廣是印度政府保存並強化「傳統知識體系」的一環。
專責發展傳統醫學的AYUSH部門,不僅主導國內外的瑜伽推廣,還與歐洲國家、歐洲瑜伽聯合會(European Yoga Federation)及環孟加拉灣多領域技術暨經濟合作倡議(BIMSTEC)等合作,並與世衛組織共同推出「Myoga」應用程式,把瑜伽推向全球。
練習瑜伽者人數眾多。對有些人來說,僅傳統的瑜伽姿勢還不夠。他們各有奇招,使用一些輔助工具甚至讓寵物成為陪練工具。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G. Breloer
鑑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開懷大笑,因此所謂的大笑瑜伽功便是要彌補這一不足,讓身心完全放鬆。這套瑜伽以人為的大笑開始。不久後練習者便可不由自主地真正傻笑。大笑瑜伽可以去除緊張,增強免疫力,肯定也是最簡單的瑜伽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G. Breloer
在維也納的阿爾貝蒂娜宮開門之前,瑜伽練習者捷足先登來到這裡。每天早晨8點半,他們便開始在富麗堂皇的博物館大廳內開始練習瑜伽。10點博物館開放之後,瑜伽練習者可以繼續留在博物館內參觀。因為他們的瑜伽班費用包括博物館門票。
圖片來源: DW
似乎他們還嫌瑜伽的難度不夠大,因此練習這種吊在空中的方式。借助一幅從天花板上垂下來的寬布簾,練習者在空中練習著各種動作。這套瑜伽動作在很多時候需要繃緊肌肉,但也是為了配合一些高難動作。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A/S. Karacan
帶著山羊一起做瑜伽,確實有些別出心裁。練習者不關心有哪些形體姿勢,僅看一眼這些反芻動物,就足以令人很快進入蓂想。練習期間與山羊接觸,被證明具有治療效果。害怕有羊羶氣?這不用擔心,只有公山羊才「臭氣熏天」。
圖片來源: Reuters/B.Snyder
很難想像來自東方的瑜伽功會與德國的啤酒釀造術聯在一起。每次練習之後可以喝幾口啤酒作為鼓勵。但是練功者每小時最多只允許喝兩瓶。因為到了最後,動作已經不能做得很完美。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 D. Gabbert 草根的文化外交
「支持海外瑜伽,其實是一種草根文化外交。」印度國立伊斯蘭大學的國際關係教授貝赫拉(Ajay Darshan Behra)告訴德國之聲。
他指出,人與人的連結往往比國與國更緊密,而瑜伽提醒世界:印度不僅是政治、經濟強權,也是具有文化、心靈與歷史深度的文明大國。
貝赫拉強調,推廣瑜伽不會引發恐懼,也不被視為威脅,這讓新德里佔盡優勢。「它無爭議、非暴力,具有普世吸引力。不同於軍事或經濟力量,其影響力悄悄地擴散。」
全球瑜伽產業隱憂
然而,在西方國家,瑜伽常被簡化為體位鍛鍊,並以苗條白人為主的形象主導。有批評者認為,強化「從事瑜伽」與「美好身材」之間的連結,可能導致身形不同於刻板審美標準的人對瑜伽卻步。
文化挪用與過度商業化也引發爭議。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Allied Market Research,全球瑜伽產業每年產值超過350億歐元(約美金380億元),涵蓋課程、旅遊、用品、書籍、雜誌乃至線香等。
赫格德直言,如今瑜伽在許多國家已淪為菁英活動,主要流行於富裕階層,將基層與邊緣群體排除在外。
貝赫拉則警告,當瑜伽與政治議程掛鉤時,其普世性可能流失。他點名印度執政黨人民黨(BJP)試圖藉瑜伽強化印度教自豪感,推廣多數人信奉的印度教信仰。「這限制了瑜伽的包容性,也剝奪了它原本的靈性本質。」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