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生成式AI打擊民主?唐鳳:公民參與強化民主韌性

黃文鈴 採訪記者
2025年11月16日

台灣無任所大使唐鳳10日受邀至首屆「柏林自由會議」演講,以幽默口吻譬喻,鍛鍊民主並不容易,整個社會就像在一間公民健身房運動,不能完全仰賴AI機器人幫忙舉重,「它也許舉得很棒,但我們的公民肌肉會萎縮。」唐鳳呼籲公民一同參與社會討論、找出共識,化衝突為力量。

圖為參加「柏林自由會議」的唐鳳
唐鳳表示,台灣在實現與鞏固數位民主方面,最成功的是徹底透明與多元宇宙的技術,以及全民參與共同應對假消息的方式。圖片來源: Wenling Huang/DW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首屆「柏林自由會議」上,台灣首任數位部部長唐鳳以「眾人,我們所有的人,就是超級智慧」為題演講,並與「整體韌性」(Holistic Resilience)組織會長艾哈邁迪安(Ahmad Ahmadian)、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會長(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NED)威爾遜(Damon Wilson)共同進行專題討論。

唐鳳在演講中直言,數位時代社群媒體為了最大化點擊率,以激怒帶動互動,透過演算法放大情緒,社群動態牆成了一座腎上腺素工廠,而這樣「信任破碎」的環境正好為威權政體所使用,加上如今生成式AI盛行,情況更加惡劣。

但唐鳳認為,問題不在討論該停用或加速使用AI,而是要主動拿回掌控權,讓AI的設計幫助衝突極化的各方,找出交集。她舉例,十年前UBER進入台灣,引起社會激烈爭論,當時台灣使用一套Polis系統,在三周內找出全民都能接受的政策選項。「這個演算法現在已經在全球廣泛使用。」

會前唐鳳透過電子郵件接受德國之聲專訪,她在專訪中也多次強調要減少假消息、網路上對立極化問題,AI科技能作為輔助工具,但公民參與才是關鍵。

以下是完整專訪內容:

德國之聲:自從去年卸任數位部部長後,較少聽到您的公開消息,直到您今年六月公佈,加入牛津AI 倫理研究院的加速學人計畫(Accelerator Fellowship Programme)。可否請您談談這份工作您的角色,與實際工作內容?如何透過這個計畫,將台灣多年來的開放政府與AI運用成果等經驗,分享給國際社會?

唐鳳:身為牛津大學 AI 倫理研究所的資深加速學人,我與同事們一同推廣「臺灣模式」的數位民主經驗。我們透過像「關懷六力(6-Pack of Care)」這樣的實作理念,將公民關懷(civic care)的精神具體融入 AI 治理之中。

此外,我也分享 vTaiwan 等公民參與平台的實際經驗,說明如何在公共討論中降低對立、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決策。這些成果明確指出,以多元宇宙(Plurality)為基礎的民主模式,是回應人工智慧倫理、政治與社會挑戰的最佳途徑。

德國之聲:您2016年擔任政務委員以來,包括首位數位部部長近兩年的任期,不斷推動台灣數位經濟、AI產業方面的發展。談談在您這段政治生涯裡,您覺得改變台灣政治生態或是政策方面,最大的突破?留下的legacy或改革成果,最讓您覺得驕傲的部分?

唐鳳:我們最大的突破,是具體展現出一種新的治理哲學——這也是我在柏林自由週演講的主題:「眾人,我們所有的人,就是超級智慧(Superintelligence)」。

我們最早透過 vTaiwan 落實這項理念。這個由公民科技社群共同打造的參與式平台,運用像 Polis 這樣的 AI 工具,將原本分歧對立的政治辯論,轉化為找出參與者的共識。舉例來說,過去我們在討論Uber 是否應進入臺灣這類複雜議題時,vTaiwan便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疫情期間,這個模式尤其展現出強大的力量。我們迅速動員公民科技社群,推出口罩地圖,以及兼顧隱私的接觸者追蹤系統,並以「幽默勝於謠言」的策略對抗假訊息、強化公眾信任。這證明了以人民為主體的回應方式,比從上而下的全面封鎖更具韌性,也讓政府在 2020 年仍維持超過七成的支持率。

我真心為這場公民與政府共同推動的改革運動感到自豪。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來自我們早期打下來的基礎,例如公開逐字會議紀錄以落實徹底透明,並將寬頻網路視為基本人權。

我認為,(在我任內)真正重要的legacy,不是過去曾執行過的某項專案,而是建立起這套有韌性的模式:信任人民,讓大家一起共創科技。

德國之聲:過去您不論以政委或數位部長的身份,曾於多個領域,參與並推動許多國際上的團結合作,例如資安聯防與經貿談判等。想請問其中德國與台灣的數位合作,著重哪些領域?包括哪些具體實例?

唐鳳:台灣與德國的數位合作,著重於民主與韌性,面對全球挑戰,特別是數位威權主義的壓力,彼此相互支持。

我主要的工作重點,在於推動數據公益(data altruism)與資安意識方面的交流。這也是德國前教育部長施塔克-瓦青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2023年訪台時,我特別跟她討論的議題。

我們希望藉由分享像「總統盃駭客松(Presidential Hackathon)」這樣的公民參與經驗,推動對社會有益的創新。這項合作的核心精神,在於透過開源協作與公民科技,深化我們共享的民主價值,強化兩國的數位與社會韌性。

唐鳳在「柏林自由會議」的演講中表示,數位時代社群媒體為了最大化點擊率,以激怒帶動互動,透過演算法放大情緒,社群動態牆成了一座腎上腺素工廠,而這樣「信任破碎」的環境正好為威權政體所使用。圖為「柏林自由會議」上的小組討論。圖片來源: Wenling Huang/DW

德國之聲:近年民主國家遭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隨著AI技術日新月異,假消息傳播、深偽影片等,使得查核事實更加困難,社會衝突對立極化更加高漲。網路上有句話是說:「用魔法打敗魔法。」就您的觀察,有哪些數位科技,能夠遏止上述現象,保護民主制度不因此遭受崩壞?

唐鳳:面對如今深偽技術、假消息與社會對立極化等挑戰,台灣透過全民共同參與,以速度、幽默與公民共同合作,強化民主的韌性。

我們在「黃金一小時」內迅速回應、反駁假消息,避免這些錯誤訊息擴散流傳。我們的做法是,將政府的更正資訊,做成有趣、容易分享的迷因,以幽默戰勝不實謠言。

最關鍵的是,我們不靠審查制度的手段,而是仰賴台灣健全的公民社會查核網絡,像是「Cofacts真的假的」這樣的可疑訊息查證平台,透過群眾協作,在常用的社群平台即時驗證不確定真假的訊息。

此外,我們也透過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發展像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與公民共同推動的《打詐專法》,持續強化台灣民主的免疫系統。這些數位工具有助於讓意見相左的民眾找到共識,而非分歧加深擴大,導致更極端的社會衝突。

德國之聲:自從AI成為最新的發展趨勢,正反兩方便一直爭論不休。您個人認為,AI科技是自由民主的幫手,或是專制政權的幫兇?

唐鳳:當我們以「多元宇宙」與共同協作學習的角度來看待AI,AI就成了一種深化民主、而非破壞民主的強大工具。我認為AI是一股正面的力量,也是最佳的「傾聽工具(listening tool)」,能夠強化人的自主性,但不會予以取代。

舉例來說,AI演算法可以被設計成連結不同意見的工具,放大那些尋求共識的聲音,而不是助長對立。如今社群媒體追求流量的做法卻反其道而行。

公民AI(Civic AI)同樣對推動協商式民主至關重要,例如「對齊大會(Alignment Assemblies)」這類運用AI技術的計劃,確保每一位公民(而不是最吵鬧的那些人),都有公平參與政策討論,與共同治理AI的機會。

這種強調完全公開透明與集體智慧的方法,能將公共議題或網路爭議所產生的高度對立與情緒,轉化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就像地熱一樣),用以共創、推動社會正向變革,一同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

德國之聲:包括您這次來柏林參與「柏林自由會議」,過去您也參與過多項國際會議,呼籲台灣對抗數位威權的經驗與做法,能夠讓其他民主國家作為參考。包括抵擋來自中國的網路攻擊等,就您的觀察與分析,台灣近年有哪些實行方針與做法,最得以實現並鞏固國家的數位民主?值得其他國家借鏡?

唐鳳我認為台灣在實現與鞏固數位民主方面,最成功的是徹底透明與多元宇宙的技術,以及全民參與共同應對假消息的方式。

剛才說過我們使用像vTaiwan、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這些平台透過Polis技術,從不同立場的意見中找出共識,這一個步驟對修復社會分歧至關重要。而這樣的做法完全不同於過去「贏家全拿」的政治流程。

同時,我們也透過快速、透明的回應,以及「幽默勝過謠言」的策略,幫助民眾抵擋由威權主義勢力操控的認知戰。利用開源技術促進真實對話,並以公民幽默建立數位韌性與公共信任,台灣才能在數位時代持續引領民主治理的發展。

德國之聲:台灣的數位韌性,近來成為討論的熱門話題。德國ARD電視台日前甚至派一組記者親赴台灣做相關的專題。就您觀察,提升全民數位韌性方面,哪些台灣已經做出成果,哪些部分還要繼續加強、有可能成為漏洞?

唐鳳:台灣的進步,建立在全民數位韌性上,包括快速回應的能力、產業具有穩健基礎以及社會的凝聚力。

在通訊基礎建設上,我們已經完成多重網路備援機制,並在重要地點很快部署了低軌衛星通訊設備,確保重大網路攻擊或地震等天然災害發生時,通訊不會因此中斷。

同時,我們也以國內的社會韌性為傲,透過開源平台與公民社群的協作,我們能以公民社會的合作來對抗假消息。不過,為了更加強社會韌性,我們還需要持續強化產業的轉型,推動各行各業數位升級,同時完善AI應用的法律與政策環境。

我們必須確保新興技術的使用,既合乎倫理也能兼顧包容。其中包括提高女性研究人員的比例,並普及社群媒體素養教育,讓每一位公民都能具備資訊判讀力。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讓數位韌性深入人心,成為公民共同的力量。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越刷社群網站,我們越……?

01:5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