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Visumspflicht für Balkanstaaten?

2012年10月22日

巴爾干國家公民到歐盟國家旅行不需要簽證,不久前,這還是可行的做法。但這一自由很可能又將被收回,因為有人擔心,會有人借旅遊名義,留下不走。

Ein Schild mit der Aufschrift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am Grenzuebergang Schmilka - Hrensko, aufgenommen am 20.12.2007. Ab dem morgigen Freitag 00.01 Uhr entfallen auch an diesem deutsch - tschechischen Grenzuebergang die Passkontrollen. Der sogenannte Schengen - Raum wird von derzeit 15 europaeischen Staaten um neun Mitgliedslaender erweitert: Tschechien, Polen, Slowakei, Slowenien, Ungarn, Estland, Lettland, Littauen und Malta. An den Land- und Seegrenzen werden zu diesem Zeitpunkt die Passkontrollen abgeschafft. Foto: Jürgen Loesel +++(c) dpa - Report+++
德國邊境路標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B

巴爾干國家公民到歐盟國家旅行不需要簽證,不久前,這還是可行的做法。但這一自由很可能又將被收回,因為有人擔心,會有人借旅遊名義,留下不走。

德國聯邦內政部長弗里德里希(Hans-Peter Friedrich)最近一再表示,"免簽自由不能成為濫用避難的藉口"。他主張重新恢復簽證制度以及加快難民審批程序。不僅德國,法國、盧比荷三國以及奧地利均表達了以上要求。英國正在考慮加強簽證管理。英國不屬於申根國家,改變該領域的制度,難度相對較低。

德國聯邦內政部長弗里德里希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但大多數歐盟國家都加入了申根區,沒有加入的只有英國、愛爾蘭、塞普勒斯、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不過,申根區還包括一些非歐盟成員國如冰島、瑞士、列支敦士登以及挪威。在申根區內,旅行無需簽證,過境時沒有護照檢查。外人到申根區旅行,原則上需要辦理簽證,但歐盟對許多國家發放簽證的手續相當寬松。

安全問題與濫用避難權利

2009年12月,塞爾維亞以及馬其頓的公民也被免簽。但2012年以來,僅德國境內已有至少7000名塞爾維亞和馬其頓公民申請政治避難。人們開始對免簽政策產生疑問。帕蘇奧(Yves Pascouau)就職於歐洲政策中心(European Policy Centre)並擔任"移民部"主任。他說,歐盟面向巴爾干國家的簽證政策是一種放寬的手段,現在雙方正在就縮小這一自由的限度展開談判。他說,如果可以觀察到申請避難的人數在上升,而他們本來並不具備避難的資格,那麼,"重新引入簽證制度便成為必要。"

2011年,歐盟委員會建議實施"安全法則"。本周在盧森堡舉行的各國內政部長聯席會議將討論這一議題,之後各方希望盡早啟動新的制度。國際特赦組織組織的巴爾達奇尼(Anneliese Baldaccini)說,當2011年突尼斯難民湧入義大利時,人們便開始討論安全法則。"那時,人們已開始留神巴爾干的避難申請者。"

以移民作為制衡手段

重新引入簽證政策的條例早已制定出來,帕蘇奧說,比如到一個或幾個歐盟國家旅行的人數。人們正在就入境人數同申請避難人數以及獲得避難身份的人數進行對比。"假如入境人數同難民批准人數之間產生不平衡,有關國家將首先展開對話,必要情況下,重新引入簽證制度。"

貝爾格萊德的吉普賽人圖片來源: Reuters

今年年底前,歐盟將推出共同的難民製度。目前內政部長的做法是否同新的難民法保持同步?帕蘇奧說,要明確區分難民法同旅行自由還有移民之間的區別。免簽制度雖然暫時被簽證手續替代,但歐盟每個成員國都必須保證難民的權利,"如果一個巴爾干公民提出避難申請,比如他說在自己的國家生命受到威脅,那麼,歐盟國家必須在審批難民申請時,特別就這一點進行評估。"

架空難民法?

不過,限制旅行自由也可能架空難民法。一些觀察家認為,尤其是塞爾維亞和馬其頓的吉普賽人可能成為犧牲品。他們擔心,巴爾干的少數民族會在行動上受到阻礙,而這些人也許真的具備避難的權利。

作者:Daphne Grathwohl 編譯:李魚

責編:苗子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