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駐伊拉克的外國新聞記者
2003年3月23日同第一次海灣戰爭不同,那時,要想對戰況有所瞭解,就必須收看美國電視台CNN的全天新聞報導。這回,CNN當然也在作戰的前線,但同它在一起的,還有大約250名來自世界各國的新聞記者。
對伊拉克的第一輪空襲之後,這些記者便特別忙碌起來。因為不知下一輪空襲何時進行,他們必須同時間賽跑,在高度緊張和極其危險的狀態中,發稿、采寫、錄製,彷彿讓轟炸的節奏來決定他們的工作節奏。美國政府向派往伊拉克的軍隊都配備了新聞記者,本想以他們的隨軍報導來主導對整個戰事的報導。但因這250名留駐在伊拉克的各國記者的存在,美國政府的新聞戰略也就無法全面展開。
為最佳地形,不惜動用各種手段
然而,留守在巴格達並不是一件異想天開的事。那裡,尤其是戰爭打響之後,各方麵條件都急轉直下。記者們被安排在巴格達的3處賓館。其中最受青睞的是位於第格裡斯河對岸、同政府區遙相呼應的「巴勒斯坦飯店」。為了能在這個賓館得到一個房間,不論白道、灰道還是黑道,記者們不憚使盡絕招。當地的服務人員不停地扛行李、扛礦泉水和搬運食品儲藏,汗流浹背,他們已經在這種狀態中忙碌好幾天了。
只能從訊息部傳輸新聞稿件
留守巴格達的困難之處,還在於作為外國新聞記者的工作條件越來越惡化,技術設備的使用已被嚴格限制。伊拉克方面負責新聞工作和外國新聞記者的是該國訊息部,每天的新聞發布會就是由這個部組織的。現在只有這裡才有傳輸音像和文字新聞稿件的技術設備。
只能進行集體採訪
戰前,外國新聞記者可以在訊息部所派專人的陪同下,相當自由地在各處活動,收集資料,進行調查。戰爭開始之後,記者們不允許單人外出採訪。按照官方的規定,收集資料的工作只能以集體的形式進行。即便在這種條件下,駐地記者仍舊認為還是有可能對當地人的生活狀況和戰爭發展進行真實的報導。
為RTL電視台留駐在巴格達的奧地利女記者拉多斯說,戰前,記者雖然可以到各處去,但卻不許隨意拍攝。戰爭開始後,伊拉克人顯然是更緊張了。談到她是怎樣獲取訊息的時候,拉多斯說,官方媒體、我見到的當地人和我自己看到的,都是消息來源。我們始終在准許和不準許的界限處徘徊。關鍵是,要找到能夠進行報導的辦法。
記者付出的生命代價
做新聞工作,尤其是做前線記者,常常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伊拉克戰爭爆發以來,至少已有兩名外國記者在伊拉克因公殉職,一名是俄羅斯Itar-Tass社記者,另一名是服務於美國電視台ABC的澳洲记者。
據來源可靠的消息,俄羅斯記者在周六報導伊拉克南部巴士拉戰況時受傷,之後於周日不治身亡。名叫莫朗的澳洲记者在伊拉克北部同伊朗接壤的地方不幸在一次自殺性襲擊中喪生,年僅39歲。
另外,英國ITN私人電視台的一名攝影記者稱,他們在巴士拉附近遭到炮火襲擊。他受傷後儌倖逃生,但其餘3名同事至今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