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德國

當厭女成為潮流:「男性圈」為何走紅?

Rayna Breuer
2025年7月6日

一些厭女網紅擁有數百萬粉絲,他們宣揚有害的男性氣質,將女性描繪成低人一等。所謂「男性圈」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它為何如此危險?

戴眼鏡的女性在看手機
「男性圈」要與女權主義爭奪權力圖片來源: Yui Mok/empics/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厭女情緒已不再是一種邊緣現象,而是正在社群網站上蔓延。一些所謂的「男性圈」(Manosphere)網紅,他們通常是年輕、受過良好教育的男性,把自己塑造成女權主義的受害者,並要求「奪回」他們的權力。

年輕的社群網站用戶經常偶然接觸到這類內容,並沉迷其中。這是一個充滿憤怒、挫敗感和有害意識形態的虛擬世界。

什麼是「男性圈」?

「男性圈」是反女權主義敘事的大雜燴,借助社群網站,這些內容得以迅速傳播。從操控性的約會技巧到旨在削弱女性社會地位的政治訴求,甚至赤裸裸的厭女。其共同點在於從根本上拒絕兩性平等。

很多影片看起來製作精良。「這些影片通常是男人拿著麥克風,在播客節目中,大肆宣揚諸如女性不應該有太多性伴侶之類的觀點——換句話說,就是不應該與很多男人發生性關係。這個男性圈子自稱基於自然和傳統的價值觀,但實際上這就是壓迫,」作家和製片人塔拉-路易絲‧維特沃(Tara-Louise Wittwer)說,她多年來一直關注這個話題。

作家、博主Tara-Louise Wittwer圖片來源: Lewis Jones, We Are Era

「按照這種傳統的世界觀,女性應該被男性選擇——這是強勢男性的理想場景之一,」維特沃說道。「但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大多數情況下,女性可以自己選擇伴侶,也可以什麼都不選,可以選擇其他女性,或者選擇單身,或許在30歲時和三隻貓一起過著相當幸福的生活。這讓這類男性感到憤怒。他們意識到自己正在失去對女性的控制力。」

花幾個小時看看「男性圈」網紅的世界,你會發現他們對世界的看法驚人地相似:現代社會與男性作對,因此男性處於弱勢地位。這些社群網站平台充斥著對傳統社會結構和性別刻板角色的嚮往。

「基督教網紅」

另一些被成為「基督教網紅」(Christfluencer)的人,以宗教之名限制婦女權利,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

女性網紅也在分享傳統主婦的生活方式圖片來源: Dasha Petrenko/Zoonar/picture alliance

「這是一種推卸責任的嘗試。大致意思就是:壓迫女性不是我們的錯,因為上帝或耶穌這麼說的,或者認為女性低於男性是因為生理原因,所以只能有少數男性伴侶,只能這樣或那樣,」維特沃說。

越來越多的女性也接受了這種觀點。「給他做個三明治」(Make him a sandwich)成了女性在網路上用來表達對男性至上主義和性別「自然秩序」認同的一個關鍵詞。

「這些女性經常強調,選擇過這種依賴型的生活是她們自己的意願,這無可厚非。如果一個女人說,『我想做個傳統的家庭主婦,在家做飯帶孩子讓我感到滿足』,那當然很好。女權主義者長期奮鬥爭取的就是這種選擇的權利。」維特沃說,不過問題在於,當女性空間主要限於家庭時,她們就會從公共生活中消失,無法參與塑造(政治)決策和進程。

很多認同男性圈子觀點的女性,也創建帳號推廣她們的生活方式,並宣稱這是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凡是不這麼做的女性,都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被告知需要接受治療。和以往一樣,女權主義被描繪成一種疾病,」維特沃說道。

德國在打擊家暴方面表現如何?

01:0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在德國,你們什麼都有了」

維特沃本人也活躍在網路上,定期發布德語影片,主題是女性之間的平等與團結。她以簡潔犀利的風格,並不乏幽默地批判性分析了父權結構和網紅們如何在社群網站上散佈厭女內容。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認同她的觀點。有人評論說:「在德國,你們什麼都有了」,以此來回應德國女性的權利問題。維特沃指出,統計數據顯示,在德國,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名女性死於現任或前任伴侶的暴力

針對她的批評不僅來自男性,也來自女權主義陣營。

「對某些人來說,我不夠激進。比如,我不認同『4B運動』(起源於韓國的女權運動,指女性不婚、不育、不戀愛、不與男性發生性關係,編者注)。……這跟結婚不結婚無關,而是關乎女性擁有選擇權和自主決定權。女性和男性並非完全相同,但他們的價值是平等的。」

厭女運動日益盛行,構成了巨大的危險,TikTok 和 YouTube 等平台為其提供了完美的滋生土壤。一些網紅將充滿毒性的男性氣質包裝成生活指南,並將仇恨偽裝成「真理」。年輕男性尤其容易受到其影響。社群網站正在塑造一股新的厭女敘事的浪潮,這可能埋下嚴重的社會矛盾的隱患。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