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厭女情緒已不再是一種邊緣現象,而是正在社群網站上蔓延。一些所謂的「男性圈」(Manosphere)網紅,他們通常是年輕、受過良好教育的男性,把自己塑造成女權主義的受害者,並要求「奪回」他們的權力。
年輕的社群網站用戶經常偶然接觸到這類內容,並沉迷其中。這是一個充滿憤怒、挫敗感和有害意識形態的虛擬世界。
什麼是「男性圈」?
「男性圈」是反女權主義敘事的大雜燴,借助社群網站,這些內容得以迅速傳播。從操控性的約會技巧到旨在削弱女性社會地位的政治訴求,甚至赤裸裸的厭女。其共同點在於從根本上拒絕兩性平等。
很多影片看起來製作精良。「這些影片通常是男人拿著麥克風,在播客節目中,大肆宣揚諸如女性不應該有太多性伴侶之類的觀點——換句話說,就是不應該與很多男人發生性關係。這個男性圈子自稱基於自然和傳統的價值觀,但實際上這就是壓迫,」作家和製片人塔拉-路易絲‧維特沃(Tara-Louise Wittwer)說,她多年來一直關注這個話題。
作家、博主Tara-Louise Wittwer圖片來源: Lewis Jones, We Are Era 「按照這種傳統的世界觀,女性應該被男性選擇——這是強勢男性的理想場景之一,」維特沃說道。「但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大多數情況下,女性可以自己選擇伴侶,也可以什麼都不選,可以選擇其他女性,或者選擇單身,或許在30歲時和三隻貓一起過著相當幸福的生活。這讓這類男性感到憤怒。他們意識到自己正在失去對女性的控制力。」
花幾個小時看看「男性圈」網紅的世界,你會發現他們對世界的看法驚人地相似:現代社會與男性作對,因此男性處於弱勢地位。這些社群網站平台充斥著對傳統社會結構和性別刻板角色的嚮往。
「基督教網紅」
另一些被成為「基督教網紅」(Christfluencer)的人,以宗教之名限制婦女權利,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
女性網紅也在分享傳統主婦的生活方式圖片來源: Dasha Petrenko/Zoonar/picture alliance 「這是一種推卸責任的嘗試。大致意思就是:壓迫女性不是我們的錯,因為上帝或耶穌這麼說的,或者認為女性低於男性是因為生理原因,所以只能有少數男性伴侶,只能這樣或那樣,」維特沃說。
越來越多的女性也接受了這種觀點。「給他做個三明治」(Make him a sandwich)成了女性在網路上用來表達對男性至上主義和性別「自然秩序」認同的一個關鍵詞。
「這些女性經常強調,選擇過這種依賴型的生活是她們自己的意願,這無可厚非。如果一個女人說,『我想做個傳統的家庭主婦,在家做飯帶孩子讓我感到滿足』,那當然很好。女權主義者長期奮鬥爭取的就是這種選擇的權利。」維特沃說,不過問題在於,當女性空間主要限於家庭時,她們就會從公共生活中消失,無法參與塑造(政治)決策和進程。
很多認同男性圈子觀點的女性,也創建帳號推廣她們的生活方式,並宣稱這是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凡是不這麼做的女性,都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被告知需要接受治療。和以往一樣,女權主義被描繪成一種疾病,」維特沃說道。
德國在打擊家暴方面表現如何?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在德國,你們什麼都有了」
維特沃本人也活躍在網路上,定期發布德語影片,主題是女性之間的平等與團結。她以簡潔犀利的風格,並不乏幽默地批判性分析了父權結構和網紅們如何在社群網站上散佈厭女內容。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認同她的觀點。有人評論說:「在德國,你們什麼都有了」,以此來回應德國女性的權利問題。維特沃指出,統計數據顯示,在德國,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名女性死於現任或前任伴侶的暴力。
針對她的批評不僅來自男性,也來自女權主義陣營。
「對某些人來說,我不夠激進。比如,我不認同『4B運動』(起源於韓國的女權運動,指女性不婚、不育、不戀愛、不與男性發生性關係,編者注)。……這跟結婚不結婚無關,而是關乎女性擁有選擇權和自主決定權。女性和男性並非完全相同,但他們的價值是平等的。」
MeToo辯論是否徹底摧毀了父權體系?或者咄咄逼人的大男子主義仍然強勢?倫敦的一個攝影展旨在探討不斷變化的男性自我形象。
圖片來源: Sam Contis
隨著1960年代同性戀運動的開始,同性戀(LGBTQ)團體與婦女運動一起,對全球父權體系價值觀和大男子主義立場提出強烈質疑。1969年石牆暴動期間,攝影師古普塔(Sunil Gupta)在紐約拍攝了許多男同性戀者的照片。
圖片來源: Sunil Gupta/Hales Gallery/Barbican Art Gallery
穿軍裝的男人通常被認為最能體現男子氣概。費溫斯(Tristan Fewings)製作的這幅頭像集充分體現了軍人的威嚴和超強的氣場。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for Barbican Art Gallery/Tristan Fewings
這張美圖版照片是塔利班成員的自拍照。 2001年,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開始對阿富汗發起攻擊時,攝影師德沃扎克(Thomas Dworzak)在坎大哈(Kandahar)發現了數十張此類照片,並將它們製成了一個相冊。雇傭兵和叛亂武裝分子在媒體上的形象與這些照片中矯揉造作的形象形成巨大反差。
圖片來源: T. Dworzak/Magnum Photos
攝影師內斯(Adi Nes)在以色列拍攝了大量有關以色列衝突的圖片,其中很多作品展現了士兵們親密無間、無憂無慮的生活場景。同時也有一些照片反映了以色列武裝部隊中比較「軟弱」的一面,例如他的許多照片被認為是在展示同性戀,因此也受到全世界同性戀社會的推崇。內斯本人堅持認為,這些照片體現了他在以色列軍隊服役的經歷。
圖片來源: Adi Nes & Praz-Delavallade Paris
儘管男人在與女性熱吻時嘴上會沾滿女人的口紅,但是正常的男人是不會給自己涂睫毛膏的。彼得‧胡加爾( Peter Hujar)的這張照片卻展示了一個另類的男人,其目的是分析比較扮裝成王後的男人,是否比涂花臉進行偽裝的士兵少了一些陽剛之氣?
圖片來源: The Peter Hujar Archive LLC/Courtesy Pace/MacGill Gallery and Fraenkel Gallery
什麼能夠讓男人更像男人?這不僅是查爾斯‧阿茲納弗(Charles Aznavour)在他的一首歌中提出的問題,也是美國藝術家凱瑟琳‧奧比(Catherine Opie)想要表達的中心問題。她喜歡給兒子套上薄紗裙,或者邀請朋友,給他們貼上假胡須,以此來探討行為和感知上的差異。
圖片來源: Catherine Opie/Regen Projects/Thomas Dane Gallery/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最近50年來,非白人在探索自己男性身份方面所得的經驗與歐洲人和白人截然不同,其落差之大堪比辛普森(O.J. Simpson)和科斯比(Bill Cosby)所經歷的大起大落。 「白人老人」男子氣概的變化要比非白人男人遲緩得多。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for Barbican Art Gallery/Tristan Fewings
直到近代,男人身體才以與女人類似的方式成為媒體發表的對象。對無法達到的審美標準的一味追求讓男人付出了從身體感知障礙到自殺的代價。此次「通過攝影體現陽剛之氣」展覽也將這一角度作為了出發點-但可能還不夠。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for Barbican Art Gallery/Tristan Fewings
山姆‧孔蒂(Sam Contis)的這幅照片僅僅展示了一個男人的喉結-相當於區分性別的一個Y染色體。或者代表著更多的意思?在當今的「MeToo」時代,男人希望自己擁有什麼樣的(自我)形象?父權制對此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舉辦的該展覽旨在探討這些問題。展覽將持續到2020年5月17日結束。
圖片來源: Sam Contis 厭女運動日益盛行,構成了巨大的危險,TikTok 和 YouTube 等平台為其提供了完美的滋生土壤。一些網紅將充滿毒性的男性氣質包裝成生活指南,並將仇恨偽裝成「真理」。年輕男性尤其容易受到其影響。社群網站正在塑造一股新的厭女敘事的浪潮,這可能埋下嚴重的社會矛盾的隱患。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