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當我們大口呑咽中國污染食品的時候

2010年12月3日

尤利西斯國際報導文學獎評委推薦書

Buchcover What kind of God von Zhou Qing

一,背景:

「民以食為天」是中國古老的民諺。在這裡,「天」的意思是至高至大、最最重要,也就是說:對於人民來說,「吃」是生活的第一需要;「食品」是生存的第一現實。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數千年的中國歷史,就是一部緊緊和「吃」連在一起的歷史,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政治成敗,歸結起來就是對「吃」管理的成敗。「豐衣足食」就是太平盛世,「飢寒交迫」就是亂世的開始。這在共產黨一九四九年奪取權力後,也並沒有大的改變。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的所謂「三年自然災害」(實際上是「共產風」對農村傳統經濟結構的徹底破壞),造成了三千萬多人的死亡。毛澤東在那期間犯下的錯誤,使他在六十年代上半期不得不退居「二線」,而把直接管理權交給劉少奇、周恩來等人,從而為「文革」他的再次奪權埋下了伏筆。

八十年代鄧小平的經濟改革,也首先從農村改革開始,農民通過「包產到戶」某種意義上返回了傳統經濟結構,以家庭或村莊為基礎重建經濟,在短短幾年內使中國農村全面復甦,中國政府也因此一舉獲得了繼續進行城市改革的基礎。九十年代至今,情況變得複雜了:一方面,令世界矚目的「中國經濟神話」始終保持著很高的增長速度,全國大、中城市高樓聳起,五光十色;另一方面,由於中共堅持滯後政治改革,使極度扭曲的經濟—政治結構持續地向城市和權力/利益集團傾斜,九億農民再次成為被殘酷剝削的對象,2004年獲得「尤利西斯報導文學獎」首獎的《中國農民調查》已經清晰報吿了近年中國迅速「黑社會化」、「黑手黨化」的現實。

在這個大背景下,「吃」和「食品」再次成為焦點,這裡也同樣有兩面:一面,城市裡「吃的文化」極度蓬勃、甚至瘋狂。成千上萬的飯館、琳瑯滿目的市場,遍佈各處,人滿為患。從官商互相拉關係,到老百姓朋友間的聚會,在「吃」上花樣翻新、一擲萬金。另一面,半個多世紀的共產黨專制,把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的權力思維方式,充分擴散為對全社會人心道德的惡性污染,「吃」的高利潤,直接誘使食品製造者們毫無道德地以假冒真、以次充好、甚至任意添加化學毒素——只要能讓食品好看,有助於拉顧客上鉤。法制的鬆弛、權力的介入,使這種黑社會行為也大規模進入了中國出口食品工業,並已經引發了多起國際爭端和抗議。我在國內的朋友,早已在互相警吿:千萬不要——至少盡可能少地——到外面吃飯!因為自己在家做飯,至少還有選擇材料、清洗準備這最後一道防線,而出去吃飯則無異把自己「交給」毒藥製造商,損失錢是小事,簡直就是自殺和任別人屠殺。一個以悠久「美食」傳統著稱的古老文明,墮落到這種程度,不能不令人感到恐怖!我們可以說,人為的「食品污染」是一場對人類健康和道德底線的無聲挑戰,它正在整個中國大地上進行!

二,作品:

中國最重要的報導文學雜誌「報吿文學」,在其2004年9月號上發表了《民以何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現狀調查》長篇報吿文學。是正面突破這個當局諱莫如深的禁區,深入黑洞進行第一手材料調查,以具體完全的事實、通過精美的文學構思寫出的第一部有關這個題材的作品。作者周勍系獨立中文作家筆會成員,他對此題材長達兩年的調查,其艱難危險的程度,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比跟蹤毒犯還要驚險!」。

因為食品直接涉及國內國際人們的生命安全,造假者——特別是與當權者勾結的官方造假者——知道事關重大,因此絶對不惜用殺人滅口來保護自己。這給調查增加了巨大的困難。即便如此,整部作品讀來仍觸目驚心。例如:被中國老百姓列為「開門七件事」中的首要生活必需品食鹽,卻成為頻繁引發中毒事件的毒物:山西萬家燈火大飯店造成168人中毒、陝西省干縣造成115人中毒、吉林省長春市因不法分子用亞硝酸鹽投毒,造成117人中毒。再如,四川人引以為傲的的四川泡菜,成都的部分企業卻是用「敵敵畏」炮製的。泡菜廠的老闆說「我們根本不吃自己做的泡菜,只給外地人吃。」又再如,不久前北京召開的食品安全高層硏討會上,有關專家估計,中國每年實際發生食物中毒例數至少在20—40萬人;「約三分之一人的癌症是吃出來的。」又又再如:由於食品添加劑(激素)的作用,性早熟急劇逼近中國孩子,7歲女孩來月經, 6歲男孩長胡須,屢見不鮮;男性精子濃度從過去至少五千萬下降到三千萬……

《民以何食為天》的標題,就把中國的古話翻轉成提問:一個「何」字,應當被理解成「如何」、「怎麼」——當「吃食」已成為這種毒品工業,人們還如何能以它為「天」?「食品」的目的是生命、是養生,可現在食品生產的目的,卻恰恰謀財害命、是死亡。「何」——也是「為何」、「為什麼」,為什麼「食品之天」會演變到如此地步?這與其說是在向黑暗的經濟勢力提問,不如說是在向中國整個畸形的政治經濟結構、以及被徹底敗壞了的人性道德提問。

全書的基本結構,分為六章,輪廓如下:

第一章:作者通過大量事實,展示了中國食品消費、生產過程中驚人的污染現象,更可怕的是,這些毒品污染並非無意識犯下的錯誤,而是清清楚楚地刻意人為,目的只有一個:欺騙顧客、牟取暴利。以激素催長蔬菜,以避孕藥喂養甲魚,等等等等,早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中國食品工業,堪稱一場被害者們無從逃避的「謀殺」。

第二章:作者列舉中國食品在國際上被檢測的情況,從歐洲、美國到日本,甚至香港和新加坡,凡是採用國際通用食品安全標準的地方,中國生產的食品都被發現嚴重違反安全規定。中國食品採用國際安全標準的比例目前僅為23%,由此引起的禁運、禁止入口、禁止出售或銷毀等等「貿易戰」,屢見不鮮。中國出口的污染食品,已經構成對世界飲食者健康的巨大威脅。

第三章:民以食為天的「天」終於被撕破了。本章列舉了大量調查來的第一手材料,從五個層次上揭示食品安全問題:1,中國傳統小吃的信譽墮落,中國飯館的品質慘狀;2,近期觸目驚心的食品中毒事故;3,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工(流入城市打工的無組織農民)的食品品質極度低劣、國家對此完全不聞不問的冷酷態度等問題;4,解剖安徽省阜陽發生的毒奶粉事件及由此揭開的一系列謊騙事件;5,國際上曾經發生過的若干重大食品中毒事件。

第四章:由於銷售市場「瘦豬肉」走俏,一種被中國人稱為「瘦肉精」東西,也大為流行。「瘦肉精」原產於美國,是一次偶然把治療哮喘的藥品放進豬食後的產物,用它喂豬能使豬毛色光亮、肉色紅潤。但它的化學元素其實含有劇毒。作者列舉了一系列「瘦肉精」中毒事件,但真正的問題,卻在於八個與此有關的政府部委卻管不了這「一頭豬」!

第五章:食品污染的真正原因是人心污染。在一個恐懼和謊言成為制度的國度,貪圖利益而放棄原則、自己賺錢而不管別人死活,正是流通的思維方式。特別是當金錢和權力聯合,暴利可以直接流入當權者的私囊,尙存的良心個人或媒體,講出真相要冒極大風險。冒險揭露「薩斯」病毒和禽流感問題的人們,被當做政治敵人迫害就是證明。

第六章:作者指出,進行明確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根治中國惡劣食品安全狀況的唯一方法。法律法制、新聞監督、賞罰分明,是唯一的清潔劑,只有這才能根除那些比有毒食品還可怕的貪官污吏——中國社會和人心裡的「癌細胞」!

三,推薦:

我為什麼推薦《民何以食為天》參加「尤利西斯報導文學獎」評獎?

(一),題材新穎重大,極端具有普遍性:

有幾個人沒有去過中國餐館?誰不知道中國著名的「美食傳統」?今天的世界上,哪個超市裡沒有幾種中國製造的食品?但中國食品到底意味著什麼?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第一直接事關全中國十三億到十五億人口,第二絶對不止於此,它也事關全世界數十億人的健康。談論中國現實的書很多,但從食品這個「第一現實」切入者,從未有過。它觸目驚心,極具感性。中國老話說:「病從口入」,這部作品,由「口」探討到「心」,旣充滿刺激又具有深度,我相信讀過的人都會被震撼。

(二),充實的第一手材料:

調查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猶如進入一個黑洞,而且因為直接涉及社會負面影響而被政府官員列為機密,使作者在發掘、尋找第一手材料時,遇到巨大的困難和危險。本書的力量,正在於首次公諸於世的大量原始素材。作者經過兩年多時間的調查,尋訪了眾多食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並查閱中國內外大量公開或內部出版物,通過極為具體的人物、事件,以清晰的時間地點和數字訊息,令本書的內容扎實、可靠可信。

(三),主題明確,思想深刻:

食品污染問題,是一場「靜悄悄的戰爭」。它看不見血腥和硝煙,實際上更為殘酷恐怖。本書的寫作,直指食品安全的核心——人的生命安全。無視食品安全其實就是無視人權:人的生命權、生存權、知情權、思想和言論權。中國的食品污染中,人為因素極大。本書揭示,極度扭曲的政治結構加上所謂市場經濟,可以把經濟變成一場徹頭徹尾的蓄謀犯罪。這場戰爭,正是人類之「惡」對人類良知發動的大規模戰爭。中國食品污染問題開始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二十一世紀不僅沒減弱,反而急劇惡化。這座人性廢墟,正是共產專制結出的惡果和苦果。中國人在過去貧窮中失去的權利,現在在「中國經濟神話」的表面下仍在失去,而且愈演愈烈,連整個世界也面臨著被捲入的威脅。結論:食品問題的本質是政治制度問題,改變食品安全必須從改變政治結構入手,本書給出了所有「中國問題」的共同答案。

(四),形式和語言:

作為報導文學,此書把「報導」和「文學」的觀念結合得很好。全書構思猶如六個樂章,不是平鋪直敘採訪過程,而是分為縱、橫兩個向度:縱向上,緊扣「食品安全現狀調查」,以相關的思考為貫穿發展;橫向上,展開大量材料,為思想提供論據。如此層層深入,立體地建立起一個文學的文本空間。全書讀來內容充實,視野開闊,想像豐富。

此書中的人物和故事,旣有真人真事的具體,又充滿文學描繪的生動,特別當諸多難以解決的困境,宛如懸念擺在面前,讀者常常像書中人那樣感同身受。這些人物故事,使這部報導脫離了事件的單調,而具有了活躍的性格,緊張的情節。

此書的語言風格,把中國一般「報吿文學」問題中常見的渲染鼓吹降低到了最小,而基本上以冷靜客觀敘述為主,常常面對越令人恐怖的事件,作者的敘述語調越平靜,甚至只引用數字,因而把事實本身的衝擊力凸現到了極限。可以說,在本書中,文學意識很成功地服務於報導,並加強了報導的深度和力量。

有鑑於以上原因,我推薦《民何以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現狀調查》參與「尤利西斯報導文學獎」競爭。

尤利西斯國際報導文學獎評委楊煉

二零零六年三月二十九日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