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疫後邊境重啟 中國掀海外置產熱

2023年5月8日

中國開放邊境後,東南亞多國都湧入了中國的房產買家。經歷了3年疫情、反覆封城後,這些中國買家的海外置產需求和動機,都產生了極大的變化。

東南亞各國近日湧入許多中國的房產買家。圖為美國加州房產資料照,與本文無直接關聯
東南亞各國近日湧入許多中國的房產買家。圖為美國加州房產資料照,與本文無直接關聯圖片來源: 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綜合多家媒體報導,中國去年鬆綁清零政策、今年開放邊境後,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都湧入了大量渴望在當地投資置產的中國人

路透社報導,這些中國人在海外置產的動機,除希望未來若有類似疫情爆發時能獲得安全保障外,也來自對中國國內經濟風險的不安全感。

彭博社、《南華早報》今年稍早亦曾指出,中國投資人在疫情前即展現海外置產需求,但中國邊境管制結束、過去3年被壓抑的資金可以外流後,越來越多人希望「將資本撤出中國」。

報導指,中國人對該國內的房地產及貨幣信心脆弱,政府的稅收規定和「共同富裕」政策,更加深了海外置產的吸引力。中國的購屋需求正在推高新加坡的房產價格,中國學生正在雪梨和墨爾本搶購公寓,中介也表示,中國人對泰國房產的興趣正在上升。

從投資到自住:泰國置產目的改變

路透社引述旅遊網站Trip.com的數據指出,中國五一勞動節假期間,最受中國遊客歡迎的出境目的地是泰國。泰國優異的國際教育及發達的醫療設施,正吸引越來越多中國人不只為旅遊而去到當地,而是把泰國當成落腳的第二故鄉。

據報導,新冠之前,泰國每年4000萬遊客中,中國佔近三分之一,儘管今年預計迎接的500萬中國遊客遠不及疫情前的數字,但這些人中有部分準備購買房產,將帶來可觀的資金。

中國解除邊境管制後,曼谷機場今年1月迎來許多中國遊客圖片來源: Jack Taylor/AFP

深圳一位專注海外房產營銷的經理顏小姐(Jenny Yan,音譯)告訴《南華早報》,自邊境重新開放以來,很多中國人去泰國旅遊時,都會關注房地產市場,而泰國、馬來西亞的房產比中國三線城市的房產還要便宜,因此「有這麼多人出行,就會有購買需求」。

泰國房地產協會會長 Mesak Chunharakchot 告訴路透社,他的買家需求最高的是首都曼谷等大城市,北部山區的清邁、東海岸渡假勝地芭堤雅亦是熱門之選。

他說:「中國人(在泰國)買房、送孩子上國際學校,然後把父母接來泰國照顧孫子。」

報導引述曼谷新加坡國際學校(SISB.BK)的統計數字,該校的中國學生比例上升到12%至13%,較2019年疫情前的6%高出許多。該校執行長許先生(Kelvin Koh,音譯)告訴路透社,中國在疫情期間實施的封城政策影響了中國家庭的去向。

泰國一位房產經紀人朱先生(Owen Zhu,音譯) 則表示,早前中國買家在泰國置產的目的是投資,但「疫情過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多數中國人選擇購買豪華公寓自住」。

他補充,之前出於投資目的購屋的客戶,現在多轉向價值超過200萬元人民幣(29 萬美元)的房產,這樣的價格在中國一線城市只能買一套簡陋、地點不太好的房子,因此有些人選擇賣掉中國的一套房子,用那筆資金在曼谷市中心買一套豪華公寓養老。

他的其中一位中國客戶從事國際交流相關行業。這位來自上海的卞先生稱,在泰國置產、過生活是他的夢想,他在泰國感受到較少的限制:「(比如)進出國境、來回旅行的自由,以及社會和生活的自由。自由是很重要的。」

星澳房產市場湧入中國客

疫情後,新加坡湧入一波中國移民家庭及資金。圖為新加坡知名地標Super Tree(資料照)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dpa

《南華早報》引述「家寧國際」(Jalin Realty)創始人兼執行長陳先生(Ian Chen,音譯)說法指出,自疫情退燒以來,來自亞洲的房地產投資客的詢問量翻了一倍,其中尤以來自中國的詢價最多。家寧國際是一家香港地產公司,在中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均有業務。

「現在多數有意購屋的投資者,大都只是需要把一些錢弄出(國)去。 我們還不能說看到了一波大浪潮,但確實接到了很多詢問——尤其是那些正要返回澳大利亞(就學)的(留)學生。」陳先生說。

新加坡則湧現了一波中國移民家庭及資金。

王先生(Joey Wang,音譯)是一家提供新加坡移民諮詢的會計師事務所董事。他告訴《南華早報》,疫情爆發以來,他新增了約300名客戶,其中主要是中國人。他說:「新冠和封城給了人們很多時間來思考他們的未來。」

報導指,中國人是新加坡房產的最大外國買家,儘管新加坡的購房活動在2023年初房地產印花稅大漲而稍微降溫,但對照去年的迅猛步伐,降溫幅度很小。

(路透社、彭博社、《南華早報》)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