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百年中國話劇專訪大師賴聲川

瞿曉發自北京2007年8月21日

今年是中國話劇百年,也恰逢在內地、台灣、香港長演不衰的純華語原創經典劇目《暗戀桃花源》20周年紀念。8月21日開始,《暗戀桃花源》在中國內地許多城市跟觀眾見面後,再次回到了北京:這已經是《暗戀桃花源》在北京的第四輪巡演。一部話劇在整個中國 的舞台上讓那麼多觀眾如痴如狂的熱捧了那麼多年,至今仍不見頹勢,導演賴聲川彷彿有一種魔力。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師。德國之聲的記者日前對他進行了專訪,親身感受到了這位戲劇大師的智慧光芒。

德國之聲記者瞿曉採訪賴聲川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中國話劇百年,在您的心目中,百年中中國最好的話劇應該是哪部?

賴聲川:那當然應該是《茶館》、《雷雨》了。這些經典的還是無法動搖它們的位置的。

德國之聲:雖然您認為《暗戀桃花源》應該算是舞台劇,而不是話劇,但是《暗戀桃花源》在觀眾和輿論眼裡,已經無可爭議的在中國話劇百年史上佔據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您自己看來《暗戀桃花源》可以在百年的劇目中排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呢?

賴聲川:不敢說,真的不敢說。排行榜是專家來評定的,而我們,只是在做演出。

德國之聲:《暗戀桃花源》以前只是在美國、韓國這些國家正式演出過,從未正式登陸過歐洲。您也曾說過,因為韓國有著相似文化背景、歷史背景的緣故,他們的觀眾能夠比較容易理解這部戲。德國其實也有著類似於1949年中國的那段歷史,並且在德國的童話傳說中也不乏有著類似於桃花源的理想國,喜愛戲劇的德國觀眾對於理解這部戲問題應該不大。那麼《暗戀桃花源》是否想過搬上德國的舞台?

賴聲川:我覺得德國的觀眾相對於歐洲其他國家的觀眾而言,應該是、絕對是比較容易理解這部戲的。前兩天正好和一個來自德國杜塞道夫剧場的人在聊天,他23號會來看演出,他對把這出戲搬上德國的舞台很有興趣。----我今年上半年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做英文演出,讓我得到鼓勵,因為美國沒有這樣分離的一個背景,居然觀眾依然看的非常地投入。---所以這出戲在德國演出的話,我對獲得成功很有信心。

德國之聲:您以前在採訪中提到過,對於把自己的戲搬上海外舞台持不積極不主動的態度,現在是否意味著這種態度有所改變?

賴聲川:哈哈。我不容易積極。積極的意思是說你要清楚你的對像是誰。做好你的戲,人家對你感興趣的話,自然而然就會找到你來。重視緣分吧。通常人家來找我們做演出,只要是認真的、專業的團體,我們都不會拒絕和他們談合作的。

德國之聲:我們留心到現在在北京的劇場裡,新戲上演幾乎都能滿座,甚至只是一些平庸之作。但是在上海,只有真正的精品戲、大戲才能吸引到觀眾。您認為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它們城市文化背景的差異?還是北京中國文化首都的獨特地位使然?

賴聲川頗有藝術家氣派圖片來源: DW

賴聲川:我還沒完全意識到這個狀況,我也不認為什麼戲在北京都能滿座。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情況,我還要想一下。但是在北京和上海的確不太一樣。現在話劇在大陸的發展處在一個交叉路口,一個比較奇怪的狀況:那麼多年來商業演出第一次出現。你說它是商業的,大家必須接受。好比貼個標籤,說賴聲川是個商業劇場導演,我不得不接受;就像有人說莎士比亞是個商業劇場導演,他也不得不接受一樣,因為事實上你在賣票,有觀眾買票。這就是一個商業行為。可是你把話劇看作是一種藝術,劇場演出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活動的話.....這就是它不同的面貌了。所以如果有人說我們只是純粹的做一個商業的演出的話,那我會否認,因為我們的戲創作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莎士比亞創作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商業。但是現在在市場上,純粹為了賺錢的戲也有;純藝術的、跟商業完全不沾邊的也有,所以這個情況是複雜的。到什麼時候能夠走到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觀眾能夠分得出來這幫人在做什麼樣的演出,那幫人在做什麼樣的演出,可能還需要時間。

德國之聲:當時《暗戀桃花源》在上海巡演的時候,您對觀眾表現出來的熱情評價稱是北京的三倍,同時您認為按照市場容量和潛力來看,該劇在上海演出個150場沒有問題。那麼,闊別上海已久的《暗戀桃花源》什麼時候才能再和上海觀眾見面呢?

賴聲川:要年底或明年吧?我要說明一下:我當時說這話並不是在貶低北京,只是說上海觀眾表達自己喜愛的方式和台灣很像。北京是嚴肅的,它反映不大並不代表著它不接受。在某一種正確的操作和環境之下,《暗戀桃花源》在上海演出150場是完全有可能的。

德國之聲:表演工作坊的里程碑之作《如夢之夢》在台灣和香港演出時都非常受歡迎,那這部作品有沒有搬上內地舞台的計劃?

賴聲川:有在談。但是很龐大:三十多個演員,需要專門搭建的舞台.....觀眾還不能多。這就注定了它是一個賠錢的戲。票價賣得再高都還是只能賠錢。所以這需要更有穿創意的製作才行,做起來的話要容納了更多的各種贊助,包括企業的,有可能的話,還有政府的。

德國之聲:從故事架構還有故事背景來講,《如夢之夢》似乎比《暗戀桃花源》更適合搬上歐洲的舞台。您對此如何看?

賴聲川:我覺得無論《如夢之夢》還是《暗戀桃花源》,很多戲其實都適合在歐洲演出。只是《如夢之夢》在劇情方面牽涉到法國的過去和現在,講到的也是跨文化的一些議題,在歐洲很容易引起共鳴。這就決定了它在歐洲比較容易被接受。

德國之聲:您源源不斷的創意來源於您對佛學的研修,而您創作的劇本是您創意的結晶。那麼可以說,《暗戀桃花源》這些出色劇本的產生是因為佛賦予您的智慧嗎?

賴聲川:我想這應該是一個誤會吧?我的創意不是因為佛法。但從某一個方面來講,學佛一直對我個人、對我的人生有很深的轉化作用。既然如此,它的神跡當然會出現在我的作品上。我想應該是這樣一個關係:佛法影響著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影響著我的作品。

德國之聲:在話劇《暗戀桃花源》還沒和內地觀眾見面之前,很多人只是通過電影版的VCD知道了這部作品,當時很多人對於這部戲的討論更多只是集中在大時代的背景下,或是集中於戲的愛情隱喻。在這出戲在內地上演後,關於這方面的討論反而少了,您是否覺得這代表著內地觀眾的看法有變化?

合影圖片來源: DW

賴聲川:我覺得大陸觀眾對這個戲理解是很深。但是因為時代變了,那個電影是92年演的,這個戲是86年原創,所以到現在已經20年了,無論是86年還是92年,對於兩岸開放交流,在台灣49年過來的那些外省人終於可以返鄉探親,離那個歷史點是很近的:86年基本上剛開始,92年還在那個氛圍面。所以當時看戲的人他會一直討論這些事情。但是現在時間久遠了,甚至很多年輕觀眾他搞不清楚49年發生了什麼事,就是具體的他搞不清楚,但是他只要知道男女主角40年沒見,就好了。我曾經擔心過《暗戀桃花源》會讓一些人慢慢看不懂,但是我現在發現它完全可以抽離歷史,進展到另外一個階段:不需要歷史來輔助它,然後觀眾就是在看一個愛情故事。我覺得這樣也很好啊。慢慢慢慢,感興趣的人自然也會去追究這個時代背景,就會分為很多層次的觀眾,有的就是來看愛情故事的,講真的,其實這也就夠了;有的人也會發現不止哦,原來還有那樣的時代背景,那他也可以進一步去瞭解,研究。

德國之聲:相對於前幾年,這兩年的中國話劇市場頗顯得有些風生水起,但是有輿論認為這是虛假繁榮,充滿了泡沫。如果這種觀點屬實的話,您認為中國話劇真正的出路在那裡?

賴聲川:第一,我不覺得它泡沫,因為我不覺得它繁榮。北京1700多萬人的城市,沒有一個像百老匯或者倫敦那樣可以常年讓某出戲演出的劇場。《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在台灣賣出了100多萬套磁帶,就是說每20個台灣人就有一套這個磁帶,這個受歡迎的程度放在美國,那就是說這個戲固定在一個劇場可以演上十年甚至是二十年。所以我覺得你認為蓬勃,但我一點都不覺得蓬勃,事實上廣大的人民都沒有在看舞台劇。開始只是少數人在看,慢慢的在培養更多的人進劇場去看戲。《暗戀桃花源》是一個蠻正面的在培養觀眾,之後他第二次進劇場去看什麼戲,我就不知道了。

德國之聲:那你覺得是票價的原因在阻礙觀眾走進劇場嗎?

賴聲川:我們在盡量執行低票價的政策。我覺得現在大部分話劇演出定的價格是合理的。一年內,北京有多少新的、好的戲出現,而不是簡單的、盲目的引進外國的戲改編了搬上舞台演出,我覺得這才是我們自己需要去檢討的。我認為:一個健康的劇場環境是建立在本地創作旺盛的基礎上的。

介:

頭頂著「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戲劇博士,現任台北藝術大學教授、美國史丹佛大學客座教授及駐校藝術家、『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頭銜的賴聲川,29歲就開始劇場創作,至今編導舞台劇27部、電視劇300集,另有劇場導演作品22部,是一位真正的大師。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