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吃儉用損害德國經濟?
2017年8月1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嚴格來說,德國的政界以及經濟政策制定者這些年來一直在明目張膽地違法。根據1967年頒布的《維護經濟穩定和促進經濟增長法》(簡稱"經濟穩定法"),國家應當致力於維持宏觀經濟的平衡,其中包括4個方面:物價穩定、充分就業、持續適度增長、外貿平衡。
如今,誰都知道德國的外貿平衡做得並不好。德國經常收支的高額盈餘越來越招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盟委員會等機構的詬病,後者從2014年起還對德國啟動了貿易不平衡監查。美國總統川普、法國總統馬克宏都曾或強硬或委婉地提到過這個話題。美國還曾威脅要對德國汽車等產品課以高額關稅,這會觸及德國經濟的核心。在這種背景下,德國國資的復興信貸銀行進行了一項調研,旨在研究造成高額順差的原因,並尋求走出這一困局的方法。這一調研報告已經在8月8日發布。
零和博弈?
目前,德國的經常收支盈餘高達2610億歐元,甚至高於中國,位列全球第一。這一數字相當於德國GDP的8.3%。而根據歐盟規定,經常收支盈餘不能超過GDP的6%,而德國從2011年開始就一直超標。
川普曾多次以"不公正、有危害"指責過德國的巨額順差。這類抨擊建立在一種非黑既白的簡單立場上:貿易順差就是一個國家以別國利益為代價而致富,外貿是一場零和博弈。
歐盟委員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指出,巨額順差不僅僅損害他國,對本國也會有損害。
在討論貿易平衡問題之前,首先需要明確:"貿易收支"只是"經常收支"的一部分。後者還包括跨境服務(比如德國遊客在國外的支出)、跨境資金(薪水、利潤、股份、投資)流動等。境外勞工向國內匯款、富國向發展中國家的援助項目也被列入"經常收支"中。因此,貿易順差究竟對德國的"經常收支"造成了多大影響,是一個很難確定的指標。
專家們現在普遍認為,德國的"經常收支"盈餘,不僅僅是因為德國產品很受外國人歡迎,還因為德國人非常愛存錢,而且工會要求漲薪水的力度也總不是很大,從而造成了國內市場的需求低迷。
歐元匯率也是造成德國貿易順差的重要因素。在德國財政部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的推動下,歐元匯率持續走低,從而導致國外市場對德國產品的需求走高。朔伊布勒辯解說,歐洲央行為所有歐元區國家制定貨幣政策。但其實他是在把責任推卸給其他人。
許多人都指出,德國境內的投資嚴重偏低。投資者要麼守著大量資金觀望,要麼寧願去海外投資。政府也沒有妥善運用其盈餘資金來修繕道路、校舍、擴建網路等基礎設施。而在二十多年前,可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當時,剛剛實現東西統一的德國,為了迅速扭轉東部地區基礎設施落後的局面,甚至一度成為了資金淨流入國。在那一波投資潮結束之後,國家以及私人投資者迅速轉變了立場,更傾向於存錢。
復興信貸銀行在最新的報告中指出,經常收支項目盈餘正是德國儲蓄額遠大於境內投資額的體現,德國宏觀經濟收入的節余中,很大一部分都被用於海外金融投資,而沒有用來擴充境內的實體資產。但是,德國現在亟需投資來對其生產部門進行現代化升級,從而能夠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確保今後德國社會的物質富足。復興信貸銀行在報告的末尾總結指出:"貿易順差正在損害德國利益。削減順差的正確方式應當是增加境內投資、增加進口,而非限制出口--這會損害經濟增長。"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