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石油」成為中國外交的主線

2005年7月30日

中國已經晉升為亞洲地區僅次於印度的石油管道外交國家。對於能源和燃料的飢渴明顯影響到了中國的外交政策,以致於和印度這個曾經的對手都可以握手言歡。

中國求油若渴圖片來源: AP

中國國家主席、黨總書記胡錦濤今年7月再次出訪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這已經是他上任兩年來第二次訪問這兩個國家了,這不讓人感到奇怪嗎?他當然是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和俄羅斯總統普丁談談,而議程中最重要的題目自然是關於修建從西伯利亞到中國的石油管道的可能性。

胡錦濤希望中國企業可以入股俄羅斯的石油康采恩。而中亞地區也日益成為北京領導層聚焦的地點。5月底,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簽訂了一項關於共同勘探石油的協議,而這恰恰發生在烏茲別克斯坦政府暴力鎮壓安集延抗議民眾的兩周之後。當烏茲別克總統卡裡莫夫因為使用暴力鎮壓抗議,而遭到歐盟,美國和聯合國嚴厲譴責的時候,中國外交部卻表示鎮壓抗議是烏茲別克的內政,並轉移了話題。

在國際社會同聲譴責的時候,北京卻選擇和俄羅斯一起支持烏茲別克政府,這明確顯示了中國非常看重與中亞國家的關係,不過按照官方說法,中國領導層拒絕使用「石油外交」這樣的字眼。

在與俄羅斯達成一致之後,中國政府又把目光投向了石油資源豐富的中亞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而美國在那裡有軍事基地。由中俄牽頭的地區聯合體──上海合作組織,長久以來就強烈要求美國從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撤軍。北京方面對於美國在烏茲別克、伊拉克和阿富漢日益增加的軍事存在很不放心,並認為這也是美國確保自己在中亞石油儲備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

目前在世界範圍內,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石油進口國。在過去的一年裡,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使得中國石油進口上升了9%,達到1億2000萬噸,這幾乎佔了中國石油總需求的40%。到目前為止,中國主要是從中東地區進口石油,比如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阿曼。為了以後能夠更少的依賴這個地區,中國嘗試從中亞、俄羅斯、拉丁美洲和非洲尋找新的石油來源。

為此,中國採取了務實的外交策略,而在去年一年中,確保能源和燃料安全的思路都深刻的影響了北京的外交事務。去年秋天,無數國家批評中國,不支持美國提出的對於蘇丹的經濟制裁,而中國當時甚至威脅要動用否決權反對這一制裁措施。北京方面認為,這一制裁是針對世界上向中國輸送石油的國家之一的。上海的安全問題專家沈丁立認為,對於石油利益的考慮將越來越對中國外交政策產生影響。他說:「因為我們需要石油,因此我們就要與那些產油國,以及那些潛在的石油輸出國建立良好的關係,而蘇丹就是其中之一。」

毫無疑問,中國對於能源的需求將對21世紀的地緣政治產生持久的影響。伊朗只是從中國、印度和美國的石油爭奪戰中收益的國家之一。美國強烈譴責伊朗核計劃,並從政治上孤立伊朗。但是中國已經表明態度,他們將在聯合國安理會中阻撓美國制裁伊朗的提案。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