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據弗吉尼亞州威廉瑪麗學院的AidData研究實驗室稱,中國國有銀行在過去二十多年間,向美國企業輸送了2000億美元。但許多貸款一直不為人所知,因為這些資金最初是通過開曼群島、百慕大、特拉華州和其他地方的空殼公司進行轉移的,這有助於掩蓋其來源。
研究顯示,大部分貸款是為了幫助中國企業收購美國企業的股份,其中許多企業與關鍵技術和國家安全息息相關,包括一家機器人製造商、一家半導體公司和一家生物技術公司。
隱性貸款流向西方科技資產
該實驗室匯編了迄今為止關於中國海外貸款活動最廣泛的公共資料庫。分析發現,中國政府或國有控股實體向 200 多個國家提供了 2.2 兆美元的援助和信貸。美聯社報導稱,這一數字是此前最高估算的兩倍,甚至令長期關注中國崛起的分析人士也感到驚訝。
報告指,中國對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的貸款份額,從2000年的88%下降到2023年的12%,並削減了「一帶一路」倡議下對全球南方基礎設施項目的貸款。與此同時,中國對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國家的貸款份額,從2000年的24%大幅提升至2023年的76%,例如英國獲得了600億美元的貸款,而歐盟則獲得了1610億美元。
面對中國投資,歐洲該如何應對?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我們其他人還在下跳棋的時候,中國卻在下國際象棋,」前白宮投資顧問威廉‧亨納根(William Henagan)說道,他擔心隱性貸款已讓中國掌控了關鍵科技。
為了追蹤中國的隱性貸款,AidData 查閱了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多種語言撰寫的監管文件、私人合同和證券交易所披露的訊息。調研工作始於十多年前中國啟動「一帶一路」倡議之時。三年前,AidData團隊發現許多貸款流向了美國、澳洲、荷蘭和葡萄牙等發達經濟體。調查結果顯示,國家信貸的使用方式正在發生轉變,從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轉向獲取地緣經濟優勢。
戰略資源、基礎設施
AidData報告中所研究的由中國國有銀行提供融資的交易被認為尤其成問題。這些貸款機構受中國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金融委員會控制,並被指示推進中國的戰略目標。
報告顯示,對富裕國家的貸款大多集中在關鍵礦產和高科技資產上——稀土和半導體,這些是戰鬥機、潛艇、雷達系統、精確制導導彈和電信網路所必需的。
美國是中資信貸的最大接收方,已獲得超過2000億美元,用於近2500個項目和活動,這些項目和活動幾乎遍佈全國各州。
其中超過一半的信貸是以流動性支持的形式提供給企業的,這是一種融資方式,中國債權人(通常作為眾多國際金融機構組成的財團中的一個實體)在其中為需要現金的大公司提供信貸額度。
漢堡港「福地」引中資 是福是禍?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無論是在拜登還是川普的領導下,美國十多年來一直強調北京是掠奪性放貸機構,」AidData執行主任布拉德‧帕克斯(Brad Parks)說,「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研究人員發現,自2000年以來,中國國有企業也為收購美國高科技公司提供了融資,並為包括液化天然氣項目、能源管道、輸電線路和機場航站樓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資金支持。
配合國家產業戰略
近年來,美國的審查力度有所加強。例如,跨部門的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等審查機制在2020年得到強化,以保護國民經濟中的敏感行業。
但中國也在不斷改進,近年來在海外設立了100多家銀行和分支機構,這些機構向境外實體提供貸款,進一步模糊了資金來源。帕克斯說:「在執法力度較強的地方,中國找到了繞過准入壁壘的方法。」
AidData的研究人員在報告中指出,他們發現「中國的跨境貸款活動與黨國政策重點之間的契合度日益提高,其中包括與國家安全和經濟戰略相關的政策重點」。
研究結果尤其顯示,「中國製造2025」計劃似乎與對外貸款重點的轉變密切相關。這項於2015年發布的政府計劃旨在促進中國在先進技術領域的發展,尤其是在機器人與自動化、航空航天和計算機等重點領域。與此同時跨境併購貸款迅速增長。
美中「貿易戰」將在7月6日迎來一個關鍵的日子。兩國此前都將各自加徵數百億美元關稅的生效日期定在了這一天。這一路是怎麼走過來的?德國之聲帶您詳細回顧。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Minneapolis Star Tribune此輪中美「貿易戰」早在去年就初露端倪: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宣佈對中國進行301調查。《1974年貿易法案》第301條被稱為美國單邊貿易保護政策的核武器。
圖片來源: Reuters/K. Lamarque兩會前夕,習近平智囊劉鶴訪美,與美國財長姆努欽、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和川普经濟顧問考恩會晤,同美方討論「中美關係和兩國經貿領域合作」。有分析認為,劉鶴此行或是為中美貿易摩擦降溫。
圖片來源: Reuters/J. Lee3月8日,美國總川普签署公告,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徴税。後來,歐盟獲得一個月的豁免期並延長一次,但此後未能再次延長。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3月22日,川普宣布,根據301調查,對6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徵收關稅(後發布清單為500億美元)。4月,川普再次表示,考慮對從中國進口的額外的1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
圖片來源: Reuters/J. Ernst作為回應,中國商務部先是宣佈對美國約30億美元產品中止減稅,隨後在美國公佈清單後,宣佈將對美國大豆等加徵25%關稅,涉及金額約500億美元。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4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論壇宣佈,將降低汽車關稅、改善智慧財產權保護等,被外界視為間接回應了美國的要求。次日,川普发推特感謝「習近平主席的友善言辭」。12日,中國商務部否認是「讓步」,稱相關舉措與中美經貿摩擦沒有關係。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Xinhua/Li Xueren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宣佈,因中興違反美國政府制裁禁令向伊朗等國出口,將禁止該公司從美國市場購買元器件,期限7年。5月,中興發布公告,公司主要經營活動無以為繼。5月13日,峰迴路轉,川普发推特表示,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合作讓中興恢復營運。川普的這一表態引起國會兩黨一些議員的批評。6月7日,美國商務部表示,中興通訊已同意支付10億美元的罰款,外加交由第三方保管的4億美元。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L. Gene5月17日,任中國副總理的劉鶴再度赴美談判。5月18日,中國外交部否認向美方「讓步2000億」,即讓美國削減貿易赤字2000億美元的說法。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Xinhua News Agency談判後,5月20日,美國財長姆努欽表示,雙方已同意暫停加徵關稅。姆努欽稱,美中談判持續期間,美國已暫停向15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計劃。
圖片來源: Reuters/A.P. Bernstein5月29日,白宮宣佈,將在6月15日前公佈對約500億美元中國產品徵收25%關稅的清單。此外,在6月底以前,還將公佈投資限制規定,加強對與「工業重要技術收購」相關的中國個人及實體的出口管控。中國外交部斥之為「變臉」,並重申「中方不想打,但也不怕打貿易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MediaPunch/CNP/C. Kleponis6月6日,紐約時報引述消息人士稱,此前一周美國商務部長羅斯與中國經濟顧問劉鶴在北京會晤時,中國提出在協議開始執行的第一年裡,向美國購買近700億美元的能源、農業和製造業產品,前提是川普政府暫停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
圖片來源: Reuters6月15日,美國公佈對500億美元中國產品徵收關稅的清單。據路透社報導,加徵關稅將分為兩步,第一步是今年4月公佈的加稅產品清單中的818個產品,價值約340億美元,從7月6日開始實行。第二步是新提出的284個中國產品,價值約160億美元。這部分產品被認為受益於包括「中國製造2025」在內的中國工業補貼計劃。這部分產品將在發布公告徵求意見後生效。
圖片來源: Reuters/Stringer6月16日,中國商務部宣佈,將對美國大豆等農產品、汽車、水產品等加徵關稅,稅率為25%,涉及2017年中國自美國進口金額約340億美元,將從2018年7月6日起生效。同時,中方擬對自美進口的化工品、醫療設備、能源產品等商品加徵25%的進口關稅,涉及金額約160億美元,最終措施及生效時間另行公告。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Andy Wong6月18日,川普称政府正在預備對另外20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徵10%的關稅。他在聲明中稱,中國顯然沒有意圖改變有關獲取美國智慧財產權和技術的不公平做法。「如果中國不改變這些做法,並且堅持實行它所宣佈的加徵關稅措施,那麼,(美國)這些關稅就將落實。」6月19日,中國商務部回應,稱之為「極限施壓和訛詐」,「如果美方失去理性、出台清單,中方將不得不採取數量型和品質型相結合的綜合措施,做出強有力反制」。
圖片來源: Reuters/L. Millis6月27日,川普政府收回了一項對中國在美投資實行更嚴格限制的計劃,取而代之的是,支持國會擴大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權力。該機構負責審查外國投資是否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5月底,川普政府曾承諾將在6月底以前公佈限制投資的規定。與此同時,7月6日將是一個關鍵的日子。這一天是美國和中國宣佈將實施各自500億美元加徵關稅措施的日期。
圖片來源: dpa 帕克斯指出,這使得中國企業能夠利用國家資本收購具有戰略意義的資產,以彌補自身資金缺口。他還提到,在富裕的工業化國家,「沒有真正類似的例子」。
報告中列舉了過去二十年間美國高科技公司被收購的案例,包括半導體公司OmniVision Technologies、自動化公司Paslin Company以及電子公司Ingram Micro。
帕克斯表示,中國的金融業完全由國家主導,「我們並不認為所有這些對美貸款都服務於某種宏大的地緣政治或地緣經濟戰略——其中一些實際上只是為了追求利潤,」然而,他補充說,判斷哪些交易「良性」,哪些交易「有害」,是監管機構和國家安全官員面臨的一項關鍵挑戰。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