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存在特定宗教團體受社會敵視現象的國家數量有增無減。這是皮尤研究中心最新一項調查研究得出的結果。該項研究調查了198個國家的宗教政策及實踐情況。結果顯示,從2007到2017年,人們因宗教信仰遭受暴力的國家數量從39個增至56個。
在德國,敵視宗教現象也已司空見慣。依據2018憲法保護報告,去年,登記在案的具"宗教-意識形態動機"的刑事犯罪行為雖大幅減少,但仍達453起。2017年,其數量是907。
難民營成危險之地
德國國內,避難申請人住處也成為宗教暴力場所。普世難民援助組織--"無神論難民"(Atheist Refugee)負責人施泰納(Dittmar Steiner)指出,難民營裡的暴力現象十分嚴重,"公開表示不信神的人總會被毆"。
根據名為《對全球宗教迫害增加現象的更精確觀察》(A closer look at how religious restrictions have risen around the world)的這一皮尤研究報告,存在此類宗教敵視現象的歐洲國家2007年是4個,至2017年已增至15個。
反猶主義增加
成為犧牲品的不僅是無神論者,還有各種宗教的信徒,其中包括不同教派的穆斯林、基督徒以及猶太人。阿馬迪奧‧安東尼奧基金會(Amadeu-Antonio-Stiftung)的艾斯霍伊爾(Florian Eisheuer)證實了這一情況。艾斯霍伊爾是該基金會反對反猶主義行動周活動的負責人。他表示,多年來,猶太人就一直指出,他們在德國國內的處境惡化,"大多數人認為,情況還會更糟"。
艾斯霍伊爾提到了比勒菲爾德大學2017年4月公佈的名為《猶太人對德國國內反猶主義前瞻》的一份研究報告。根據該研究報告,70%的受訪猶太居民擔心,因難民中的反猶太主義傾向,德國國內反猶主義還將增加;與此同時,84%的受訪者表示,即使沒有難民,反猶主義也是德國的一個問題。
在國家層面,借助法律及行政手段,對宗教團體的限制和禁止也趨於嚴峻。皮尤中心的報告指出,從2007至2017年,實行相關限制的國家數量從40個增加到了52個。中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和沙烏地阿拉伯也属於這樣的國家。
在中東和北非,國家對宗教團體的迫害現象尤其嚴重,增幅達72%。皮尤中心稱,除黎巴嫩外,該地區所有20個國家均特別推崇某個宗教,在其中的17國,伊斯蘭是國教。
世俗化傾向
然而, 在國家規定宗教信仰的同時,公民中對宗教及其神職人員的懷疑態度似乎也在增加 。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網"阿拉伯晴雨表"(Arab Barometer)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阿拉伯世界,世俗化趨勢增強 。
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委託於今年6月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基於11個阿拉伯國家的2.5萬多居民的表態。除葉門外,從2013至2018年,定義自己是"非宗教" 的居民比重在所有這11國中呈增勢。
這一趨勢最明顯的是突尼斯。2018年,該國三分之一的民眾稱自己"非宗教",而在2013年,其比例尚為10%。在摩洛哥,其比例從4%升至10%;在利比亞,從10%增至25%;在阿爾及利亞,從7%提高至12%。在伊拉克、約旦和巴勒斯坦地區,這一趨勢則幾乎不存在。
或許, 這一現象也能解釋皮尤中心研究報告確認的一個積極趨勢:2007年至2017年,"跨宗教衝突和暴力"現象在全球範圍减少,2017年,發生不同宗教團體之間衝突的國家是57個,比2007年減少了34個。
宗教信仰的世界是多元多彩的。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物館展出的一組圖片就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這一點。
圖片來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魯爾區的多樣化宗教信仰」是女攝影師Brigitte Kraemer這組涉獵豐富的圖片作品的主題。在漢諾威展出的這一圖片展覽將持續到6月30日。這幅作品展現的是魯爾區小城赫爾納(Herne)的一場敘利亞東正教彌撒儀式。
圖片來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1900年前後,在很多魯爾區城市裡陸續建起了大型的猶太教堂。不過後來全部遭到納粹暴政的摧毀。經過對猶太人的屠殺和迫害,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這裡的猶太生活印跡幾乎蕩然無存。在過去幾十年裡,由於不少東歐猶太人移民德國,猶太教會的規模幾乎恢復到了二戰之前的水準。
圖片來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相比之下,穆斯林群體的人數則要高出數倍。據北威州統計,在萊茵河和魯爾河流域生活著150萬穆斯林,其中大部分都聚集在魯爾區。50年前,最早的一批伊斯蘭教移民來到德國時,只能在不起眼的臨時性禮拜場所裡進行祈禱。如今,已經有不少新建的代表性清真寺在相當顯眼的地段拔地而起。
圖片來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這位Mescid-i Aksaa清真寺的伊瑪目可能正在準備周五禮拜活動上的祈禱詞吧。德國的清真寺以及伊斯蘭教社團除了要履行神職義務之外,還扮演者重要的社會角色:這裡是穆斯林結識教友的好去處,也可以成為跨宗教交流的場所。
圖片來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在所謂的懺悔日進行隊列遊行,這一天主教習俗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人們在播種之後、收獲之前,祈禱上帝賜予田間作物茁壯生長、開花結果。如今,教徒們祈禱的內容更廣泛了:「庇佑萬物」,包括人人有工作有飯吃、天下太平,以及對人類生命的尊重。
圖片來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整個魯爾區目前一共存在大約150個不同的教會和宗教社團。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全球化帶來的外來人口激增。如圖就是在哈廷根的一座印度教寺廟(Sri Varasithi Vinayagar Tempel)。
圖片來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2002年,印度教社團在威斯特法倫地區的城市哈姆建造了Sri-Kamadchi-Ampal寺廟。這是全歐洲最大的南印度建築風格(Dravida)的寺廟。在一年一度的寺廟節上,這裡都會吸引來自歐洲的成千上萬名信徒。在德國一共生活著大約10萬名印度教徒,類似的宗教敬拜場所目前已經超過40處。
圖片來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相比之下,錫克教徒的辛格大會(Singh-Sabha)就較為「年輕」了。1873年,在印度旁遮普地區,這一宗教改革運動興起,錫克教的祈禱和講學場所被稱作Gurdawara ,即「通往古魯的大門」。古魯是錫克教的「導師」。如圖是德國摩爾斯(Moers )的錫克教禮拜堂,這裡也是教徒們聚會交流的場所。
圖片來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在德國一共生活著13萬亞裔佛教徒,以及12萬歐洲本土佛教徒,他們當中又分不同教派。杜塞道夫这座佛教寺廟前,一名僧人正在敲鐘。佛寺的名稱「EKŌ」代表的意思是「佛光普照」。
圖片來源: LWL-Industriemuseum Dortmund/Brigitte Krae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