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研究報告:難民求知慾強烈

Richard Fuchs
2016年11月16日

很長時間來,人們一直在試圖搞清楚,難民到底是誰?為什麼要到德國來?勞動市場研究者新近公佈的一項研究報告向人們提供了足以抱持希望的理由。

Symbolbild Bildung Migranten Schule Lernen Lesen Schulbuch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Joker

(德國之聲中文網)來德國的難民到底是什麼人?他們具備了哪些可成功融入的條件?過去數月,有關這一問題,人們有很多想法,其中是不少無釐頭的猜測。以勞動市場和職業研究所(IAB)為首進行的一項有代表性的問卷調查希望能給相關的討論帶來透明性。在數月時間裡,研究人員們詢問了2300多名年滿18歲的難民。研究報告提供的一個核心訊息是:難民中有一個教育程度較高的大群體,也有一個受教育程度低、但有強烈求知慾的大群體。

教育程度大相徑庭

研究人員們的出發點是這一認知:2013年以來逃往德國的難民的受教育程度差別巨大。研究者們甚至稱之為"兩極分化",受教育程度處於中等狀態的難民構成少數。調查結果顯示,被詢問的難民中,有37%受過中學以上教育,其中,32%的人大學畢業或職業教育畢業;55%的難民稱,曾在普通學校呆過10年或10年以上。作為比較:德國人中,這一群體的比例約為88%。

即使受教育程度極不相同,研究人員們依然指出,很多難民有繼續學習的強烈願望。根據調查結果,46%的接受詢問者表示要在德國完成學業;66%的人計劃接受職業教育;23%的人甚至希望大學畢業。勞動市場和職業研究所教授布呂克爾(Herbert Brücker)指出,過去幾年的情況顯示,抵達3年後,難民中約有30%就業;5年後,比例達到大約一半。負責難民事務的聯邦移民和難民事務局(BAMF)認為,這是現實的數據。

逃難目的地德國:這裡重視人權

研究報告也著重探討了難民的生活環境、逃難情況和價值觀。根據該報告,目前,還有大約一半難民集中居住。研究人員們指出,這一點影響了很多難民的情緒、導致衝突,但難以從有關總體生活滿意度的數據中見出。研究人員們指出,難民的總體生活滿意度與德國居民基本持平。

有關"黑箱逃難"也有了新的數據。研究結果顯示,逃難者平均需為偷渡團伙和交通工具花費約7000歐元,逃難時間平均為49天。對於為什麼選擇德國作為避難地這一問題,三分之二的人回答說,他們希望在一個重視人權的國度生活。選擇德國為目標國的其它重要理由是分別是:教育體制、歡迎文化和社會福利制。

逃難者想法類似德國人

來德難民都是誰?

02:18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逃往德國的很多難民所持的觀點和價值觀尤其讓研究人員們驚訝。調查結果顯示,很多難民和德國民眾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共性。例如,96%的接受詢問的難民同意"應該有民主制"這一說法;92%的人表示,"男女平權"是民主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德國民眾中,相關比例完全一樣。

研究報告顯示,難民中,基督徒佔25%,代表了各種穆斯林傳統的人約佔75%。布呂克爾教授指出,尤其有關男女角色觀,研究人員們看不出這兩個群體之間有多少差別。另外,逃難後,家鄉國的傳統價值很快失去其重要性。這一點很容易由此看出:接受詢問者中,幾乎沒有什麼人表示,宗教領袖的裁決高於法律。

在難民的眾多來源國中,一半以上的公民將宗教領導人的裁決置於法律之上,接受詢問的來德難民中則只有13%持這一觀點。依據這一組數據,研究人員們指出,在某些社會群體普遍存在的對移民社會伊斯蘭化和極端化的害怕情緒缺乏根據。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