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陷入信任危機
2013年1月8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本周一(1月7日),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舉行了2012-2013年度《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簡稱《社會心態藍皮書》)的發布會。報告對一年來中國社會的心理健康、生活滿意度、安全感、社會公平感、社會信任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以上領域的發展勢態和存在的問題。
不信任的惡性循環
中國媒體總結報告得出的一個結論是,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度進一步下降,已經"跌破及格線"。藍皮書顯示,中國社會人際間的不信任繼續擴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信任陌生人的只有兩到三成。群體間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現為官民、警民、醫患、民商等社會關係的不信任,這導致社會衝突增加,又進一步強化了社會不信任,造成惡性循環。
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李盾對德國之聲表示,社會信任缺失的現象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文革時代:"從文革之後就產生了非常嚴重的信任缺失。後來更由於發展的一種路徑依賴,利益的分化和政府官員的一些作為,使這個問題更加嚴重。現在這還表現在比如共識的缺失,這都是由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遺產造成的現象,以及後來在此基礎上社會利益的分化和政府的一些行為造成的。"
引爆點降低
藍皮書還指出,"小悅悅事件"、"南京彭宇案"引發的對"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爭議,以及對劉翔在奧運會比賽上摔倒的質疑,都是社會信任惡化的表現。報告還提到,中國社會的階層和群體更加分化,底層認同更加普遍,這使得"民意極端化"。
李盾也認為,中國民間的不滿情緒一直在積聚發酵。"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由於長時間的改革停滯,兩種體制並存,所以形成的更嚴重的問題,恐怕是上層貪腐、底層墮落的這種現象。就是說社會轉型具有一種非常強大的腐蝕性,結果是有種說法叫'人心壞了',人們相互之間更不敢去相信誰。"
藍皮書說,不斷發生的社會性事件導致社會情緒的耐受性和控制點降低,社會事件的引爆點降低。仇恨、憤怒、怨恨、敵意等負向情緒與需求不滿足、不信任、社會階層分化有密切關係。一些本該同情卻欣喜、本該憤恨卻欽佩、 本該譴責卻讚美的"社會情緒反向"現象值得警惕。
只做好事還不夠
本次報告首次對網路民意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2012年的網路維權事件中,社會民生類事件佔了三成,列第一位。民眾對住房、環境、交通和食品安全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標準進一步提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增強。
報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包括在關注民生的同時,重視群體接納、認同、尊重性等社會性需求,關注社會中低層群體的處境,改善公共服務,發揮公共權力的作用建立社會信任機制等。李盾認為,這類建議雖然都有可取之處,但實際操作上很難做到。他說: "中國社會發展到今天,如果沒有一個整體的改革的話,很多問題都是難以解決的。表現得最明顯的對黨政機構的不信任,這不是簡單地作一些好事,在民生上多用些錢就能夠解決的。"
有關社會信任度的調查是社科院課題組與專業調查公司合作進行的,在全國7個主要城市採集了近2000個樣本,中小城鎮和農村沒有納入抽樣範圍,此外在網路輿情中沒有將微博包括在內入。報告作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承認,這是人員和經費不足導致的,今後將陸續增加觀察點和覆蓋面。
作者:葉宣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