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福田訪華北京「春意盎然」

洪沙2007年12月27日

今天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抵達北京,開始了對中國為期4天的國事訪問。中國是福田上任以來正式出訪的第二站,此前11月他率先訪問了美國。福田在日本政界被稱作「親中派」,30年前同鄧小平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恰好是福田康夫的父親—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對此引以為豪的福田康夫這次出訪中國被不少媒體稱為,是繼日本前首相安倍的「破冰之旅」和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的「融冰之旅」之後的「春天之旅」。

福田抵達北京圖片來源: AP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的中國之行開始前,中日雙方媒體都高調進行大篇幅的行前報導。日本媒體報導說,「中國方面正在『用當年歡迎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的高規格』來歡迎福田」。福田首相的訪問行程中,除了同中國高層領導人舉行會談,還增添了一些諸如在北京參觀小學校、赴北大講演以及前往山東曲阜參觀孔廟等文化噱頭,大有一副中日關係「春意盎然」的架勢。

現年71歲喜歡聽古典音樂的福田康夫是日本政界有名的「親中派」人士。本世紀以來日本歷經森喜朗、小泉純一郎、安倍晉三和福田康夫4任首相,最為重視中日關係的就是福田。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日本所所長馬俊威分析,福田對中日關係的重視程度從他組織的內閣以及自民黨內部機構人選上就可以看得出來。「不少對中國比較友好的人士或者是被日本媒體列為『親中派』人士都進入到福田的『領導班子』,」 馬俊威介紹說,「比如日本現任外務大臣高村正彥,以及官房長官町村信孝兩人分別是日本國會中日友好議員聯盟的會長和副會長。這兩個人在日本內閣佔據了僅次於首相的重要地位。另外日本國內知名的親華人士二階俊博擔任自民黨總務會長,谷垣禎一擔任自民黨政調會長。」 馬俊威表示,一些媒體預測中日關係可能進入「蜜月期」,有可能朝著更深層次發展的看法是不無道理的。

「我的貢獻也是不能被忽視的」圖片來源: AP

由於日本前首相小泉連續參拜靖國神社導致中日兩國高層互訪中斷了近6年的時間。小泉的繼任安倍晉三上任之初將打破中日政治僵局、恢復中日首腦會談作為新首相的當務之急。但是去年安倍訪華的「破冰之旅」卻遠不如福田此次在中國受到的禮遇規格。在日本生活工作的中國學者高凡認為,正是福田的「親中派」背景很受北京方面的「喜愛」。他說:「福田準備去山東參觀孔廟,這雖然有做秀的成分在裡面,但是我想,福田此舉的目的應該還是向日本人強調,日本文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收借鑑了許多精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該在日本得到相應的尊重。他這樣做是一種對華修好親善的表現。」

喜歡讀歷史小說的福田康夫的人生座右銘是:誠實而認真地度過每一天。與安倍晉三同為政治世家出身,不同於激進的新生代政治家,福田做事講究四平八穩,被政界成為「穩健派」。雖然他沒有提出什麼具有突出特色的政治理念,但由於組閣的時候考慮到各個派別的利益,因此組織了一個比較均衡的內閣,容易受到日本方方面面的支持。福田上台之後將之前安倍任內一些激進的做法進行了很大調整。他承諾不修憲,同時放棄了安倍提出的價值觀外交,停止繼續在日本製作翻版美國的國安會。

在重視日中關係的同時,福田更著意改善日美關係。訪華之前福田首先訪問的是美國。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日本所所長馬俊威將此舉稱作「給美國吃定心丸」。此前日本國內「反恐特別措施法」已經到期,由於在野黨的反對該法在日本國會始終未能通過延長案。日本被迫撤回開往印度洋為美軍供油的軍艦。此舉招致美國的不滿,不斷向日本施加壓力。福田上任之初立即赴美,「就是要向美國表明,日本國會明年1月一定會通過這個法律,向美軍的供油只是暫時中斷,供給還會得到保持。」 馬俊威說。

中國的環境問題已經不單純是讓人「頭疼」的問題圖片來源: AP

福田康夫出訪前,日本媒體著重報導首相此次主要和中國方面商談長江水質改善等環境問題,以及中日兩國因專屬經濟區劃分爭議引起的東海天然氣爭端問題。日本是中國環境污染的間接受害國。在網路上頗為流行的「閒聊日語」中有一篇文章曾提到,「中國環境污染的產物,包括廢氣、顆粒、沙塵、酸雨等等等等,如果『運氣好』的話,都會順著風,一股腦地飄到日本上空,如果『運氣再好』的話,遇上降水雲層,一點『不浪費』,全都淋在日本人的頭上。」日本雖然最近幾年連續消減對華援助,但是卻加強了對中國環保領域的援助。2007年日本對華貸款援助總額為463億日元,全部用於環保領域。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福田首相明天將在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會談上商談雙方出資建立環境項目基金的議題。有關東海問題,中日雙方已經進行了10多輪談判,在核心問題上始終都沒有達成共識。中國方面分析人士認為,東海問題本身的複雜性和雙方分歧較大,短期內解決的可能性不大。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