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科學與人文對話:陳章良在波昂談轉基因研究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11月28日

11月22-23日在波昂舉行了一場科學與人文的對話--主題是生物科學面對國際法的挑戰。主辦單位是德國艾德諾基金會。與會者是來自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和北美的生物學家、政治家和民間團體。來自中國大陸的陳章良教授在會上作了演講並參與了熱烈的討論。德國之聲採訪了現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的陳章良教授

德國環保人士在波茨坦一家麥當勞前抗議轉基因食品圖片來源: AP

陳章良目前也是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他一直從事生物技術和分子生物學研究,他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獲得抗病的轉基因植物,已經進入大田試驗。他是國際上首批成功將大豆儲藏蛋白質的基因轉入茄科植物的科學家之一,並因此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被稱為「小諾貝爾獎」的「賈烏德-侯賽因」青年科學家獎。

本次波昂會議的重點是生命科學,談的是轉基因植物對人類的安全、對貿易、環保、專利權等方面的影響。雖然科學家宣稱轉基因的技術在科學操做上完全沒問題,而且他們對基因和基因所產生的蛋白質都做過試驗,試驗結果令人滿意。但是有人質疑,現在雖然沒問題,但卻無法證明幾十年後仍然安全無疑。

也有人認為美國、加拿大、澳洲、阿根廷、巴西和中國長久以來使用轉基因植物也沒聽說出什麼問題,因此安全上不構成顧慮,另外,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管理委員會來控制轉基因的應用,因此在安全管制上也沒有疑問。

對轉基因研究不信任的原因

雖然陳教授強調科學結果令人安心,但是在歐洲,特別是在德國,人們的憂慮一直沒有減少。德國總理施羅德不久前才決定取消原來由他倡議的政府和工業界合作進行的綠色基因技術計劃,這原先是一個通過基因技術進行玉米培植的研究計劃,並觀察他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陳教授分析這個計劃受阻的五個原因。他認為第一個原因是歐洲對農業的補貼。他說:「歐州人對農業是補貼的。也就是說,他們生產的是夠吃的,換句話說可能還是多餘的。政府還需要補貼上去。OCED國家一天政府對農業的補助是一億美金,這在我們國內都叫做天文數字。」

陳教授認為,這個技術是可以增加農業產量,對發展中國家可能有用,但對歐州這種不缺食物的地區,這樣的優勢並不重要。

第二個原因是安全問題,大家仍然擔心轉機因植物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第三是宗教因素,宗教人士認為人類不應當挑戰大自然,試圖改變原始的大自然的組成,綠色和平組織及環保人士擔心轉基因植物會破壞原物種的構造,影響到生態平衡。第四個是政治問題,政治人物因為擔心選民反對,不敢有大刀闊斧的決定。第五個是貿易問題。有些國家會禁止轉機因作物的輸入,而影響了貿易的現況,也容易產生新的貿易控制的問題。

轉基因是生態環保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環保組織的成員認為轉基因植物會對物種及生態造成影響,陳教授反駁說,使用轉基因技術可以讓中國農民減少買殺蟲劑的錢,而且增加產量,此舉不但讓農民的收入增加,而且可以降低中國農民的死亡率,因為中國農民多半將農藥背在自己的身上對農作物噴灑農藥,非常容易中毒。如果使用轉基因技術,這樣的危險就降低了。有人擔心把蟲給殺了,別的物種怎麼繼續生存呢?陳教授解釋說,其實蟲不只吃一種作物,他們還吃別的作物。

陳章良說:「說到物種多元性,還有野生的東西。野生的東西就被污染了,就失去了物種的多元性。另外,水稻原來就有野生的水稻。為什麼不去反對通過育種得到的新品種,大規模的推廣。不是一回事嗎?」

陳教授認為,環保專家其實應該支持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因為這對大自然生態的平衡而言,不但沒有破壞的問題,事實上還有好處。他說:「 因為這個技術使得農藥減少很多,除草藥減少很多,對環境只有幫助,沒有變壞。現在棉花地因為減少農藥,還看到別的蟲出來了,原來是蟋蟀等都殺,因為農民噴農藥全殺,現在農藥不是減少了嗎?那些小蟲全跑出來了,多元性還看到。」

陳教授體會到,使不使用「轉基因技術」其實不只是一個科學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他認為對轉基因產品設限,沒有實際意義,因為歐洲人到美國或到中國旅遊,不可能自己帶食物去吃,所以他們很可能在當地吃到許多轉基因的食物而不自知。

中國支持轉基因研究,德國保守

中國政府對轉基因研究所持的態度是比較樂觀而且是支持的,但態度上仍然非常謹慎。中國實際上目前只批准了轉基因的棉花,食物方面完全沒批准。

另外,第三世界國家也不全然因為本身需要更多的食物而一味贊成轉基因技術的研究,以及轉基因作物的輸入。許多國家擔心比如美國等的大企業會利用新的生物技術,重新掌握更多的優勢,來壓榨他們。

德國政府的態度是保守的。德國將重新考慮綠色基因技術進行植物培植的研究計劃,但將繼續支持在醫學領域內基因技術的研究。為何有這些差異呢?陳教授指出,兩者其實都是生物技術的應用,他說:「兩個都是生物技術。都是轉基因。醫學的是把人的基因轉到細菌裡面,然後生產藥。農業生物技術是把一種植物的基因或是細菌的基因轉到另外一種植物中。其實從科學原理上是完完全全一樣的,一個是吃的一個是注射的。」

根據陳教授的分析,對歐洲的宗教人士而言,醫學技術是用來救人的,而植物培植只是增加食物。在歐洲食物是足夠的,所以人們不覺得增加食物的必要性,但認為救人一命是可貴的,所以德國人願意繼續投資研究醫學上的轉基因技術。

科學界要更多地與社會溝通

陳教授同時勾勒出未來人類使用轉基因技術的藍圖。他認為五年十年之後轉基因技術的使用和轉基因植物的生產會有重大的突破。陳教授說:「這種科學都是一段時間讓人瞭解,瞭解以後,大家看多了,也就沒什麼事。歐洲人去美國旅遊去中國旅遊去澳洲旅游,不是都要吃嗎?沒什麼的,所以,我想前途應該是光明的。要一步一步來。要更多的溝通瞭解。而且我覺得,時間不會太長,大概五年十年,應該問題不大。「

最後,陳教授呼籲科學界和社會應就各個相關方面多加溝通,因為許多問題的產生是由於溝通不良。但他個人對這項科學的發展是充滿信心的。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