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科索沃戰爭五周年回顧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3月24日

1999年3月24日,20點過後不久,北約向塞爾維亞的軍事目標發動了空襲。此次空襲的目的是,將聯合國結束科索沃暴力的要求付諸實施。

五年前北約空襲貝爾格萊德,中國駐南使館被炸,引發了中國民間反美浪潮圖片來源: AP

昔日貝爾格萊德的當權者米洛舍維奇一直拒絕履行北約的要求。然而直至今日,上述軍事幹預的合法性依舊是人們討論的話題。德國有句俗語-長痛不如短痛,這是5年前科索沃局勢最恰當的描述。

北約和歐盟當時做出的令塞爾維亞結束戰爭和停止壓制異族的決定是正確的。5年後的今天,局勢的發展更加證明了這一點。這一決定在政治上是明確無誤的,只是早該做出了:聯合國在諸多決議中呼籲塞爾維亞政府停止科索沃的軍事暴力,讓所有的難民返回家園,並恢復科索沃的自治。這也是北約和歐盟的依據所在。

與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不同的是,米洛舍維奇一直拒絕履行聯合國安理會的要求。為此,與伊拉克不同,北約開戰的理由也無需編造,一切都是不爭的事實。

在北約開始轟炸塞爾維亞的79天之後,米洛舍維奇屈服於聯合國安理會的要求,聯合國決定,在北約的幫助下實現科索沃的自治。北約停止空襲,同一天,也就是1999年6月10日,在德國科隆召開的大型外長會議上,通過了巴爾干穩定公約。

此外,米洛舍維奇的領導地位首次受到質疑-一年以後,米洛舍維奇在總統大選中敗北,塞爾維亞開始走上民主之路。科索沃80萬難民重返家園,多年來,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得以不再在擔驚受怕中生活。

遺憾的是,塞爾維亞為其政府的頑固立場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許多平民百姓在北約的空襲中喪生,經濟上蒙受了慘重的損失。在北約停止空襲之後,20多萬塞族人、吉普賽人以及其它非阿族人被驅逐出科索沃。在科索沃-阿族人中仍有許多極端的民族主義分子-上周發生的一切就再次證實了這一點。

那麼,難道北約的軍事行動因這些負面影響就是錯誤的嗎,抑或沒有北約對巴爾干的軍事幹預會更為公正?假如沒有北約的空襲,又會發生什麼呢?也許至少有一百萬科索沃阿族人至今仍生活在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的難民營中。米洛舍維奇依舊穩坐貝爾格萊德的總統寶座,而不是被關押在海牙前南戰犯法庭。科索沃的游擊戰依舊繼續,也許我們已經歷了馬其頓的一場戰爭,一幕無法想像的恐怖場景。

結論是明確的,儘管北約的決定是沉重和嚴厲的,但是卻因此而避免了更大的犧牲和損失,故而,這一決定是正確的。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