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科隆「中國人才日」人才濟濟

2012年5月13日

許多留德的中國畢業生希望以德文優勢進入在中國投資的德國企業工作。但究竟如何找到心儀的工作,打開求職的大門?「中國人才日」為德國企業和中國留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學生徐曉斌是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機械系的畢業生。他已有5年的工作經驗,希望能在大企業找到等級較高的工作。但畢業後究竟該留在德國或回到中國?徐曉斌稱,希望未來能回到中國長期工作,但又想待在歐洲企業中。這樣的中國人才不在少數。他們一方面期待回到中國就業,另一方面希望能進入知名的歐洲或德國企業中發揮所學。由Campus China主辦的"中國人才日"為這些年輕畢業生們推開了在德國企業求職的這扇大門。

 5月4日和5日在科隆展覽中心舉辦的"中國人才日"為中國留學生吸引了上千名中國留學生參加,旨在為在中國投資的德國企業尋找優秀學生、青年精英和專業人才。參展的80個企業來自不同領域,主要為汽車工業、電子業、醫藥、機械工程和機械電子業,預計將提供超過700個職缺。

"中國人才日"的主辦單位負責人麥耶(Dirk Meyer)表示,此次的"中國人才日"較去年更為盛大,不僅參展的企業增加,報名參加的中國學生比2011年更踴躍。因為報名的中國學生超過預期,主辦單位基於場地考量必須拒絕700個報名者的申請。

"過去八周有2000多名中國留學生報名,80%的報名者在網路上傳了個人簡歷。許多企業已經先行審查了簡歷,並且挑出合適的申請者,邀請他們在這兩天前來面試。此次活動是為了讓企業和在德國或歐洲留學的中國學生互相交流。我認為這個做法非常成功,現場可以看到許多企業正和求職者進行面談。"

他鼓勵中國學生主動前往感興趣的企業攤位咨詢,不應劃地自限只前往已約好面試時間的公司,許多中小企業也提供十分吸引人的工作。儘管如此,大部分參加的中國學生們仍以著名德國企業為優先考量。眾多求職者帶著簡歷前往寶馬、博世、戴姆勒集團、奧迪和西門子等大型企業的攤位前,期待得到面試機會。

博世等大型企業是求職者的首選圖片來源: DW

留德學生具技術和語言優勢

隨著中國市場日益壯大,無限的商機使德國投資商躍躍欲試,希望能打開中國市場,而留學德國的中國學生正是赴中國發展的德國企業尋找的人才。他們在德國所學的專業技術和語言能力,是德國企業與中國市場接軌的合適橋樑。

博世企業人事管理部門的特雷特(Ann-Kathrin Trettel)表示,因為中國市場成長快速,博世希望為中國分公司招聘更多願意前往中國的培訓員工。這次展會博世提供了7個培訓生的職位,並招收各專業領域的人才:"對我們的培訓計劃而言,這些擁有國際經驗的中國留學生是極為合適的人選。要在德國企業工作,會說德語、通曉德國文化並且瞭解德國企業文化當然是優勢。"

特雷特認為"中國人才日"為企業和中國求職者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去年博世在人才日上成功招到5名員工,今年希望同樣有所斬獲。

人才日上的收獲

剛自柏林工業大學畢業的霍志輝告訴德國之聲,他希望能進入在中國的大型德國企業工作,發揮所學,為在中國的德國企業扮演溝通和技術的橋樑。這名汽車工程系畢業生開心的表示,他已經在人才日上接受賓士和奧迪公司的面試,與面試人員相談甚歡,他將繼續在人才日上積極尋求其他面試機會。

感到雀躍的不只是求職者,還有急欲吸收優秀人才的各大企業。人才日上不時可見企業代表認真檢視求職者的簡歷,仔細詢問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並記錄求職者的聯絡方式。

北京戴姆勒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趙曉雲表示,戴姆勒在中國會成立一個研發中心,需要大量的年輕工程人員和培訓生。此次前來應征的參加者中有不少學經歷和語言能力都十分出眾的佼佼者,在經過一輪的面試後,戴姆勒已邀請面試表現良好的求職者進一步商談薪資福利與畢業時間等細節。這些得到第二次面試機會的申請者都有機會成為中國戴姆勒的員工。

各大汽車廠牌廣招人才

在諾大的展場上放眼望去,參加者會發現此次參與"中國人才日"的廠商多來自汽車業。除了大型企業如寶馬、戴姆勒、奧迪外,機械研發公司和各式汽車零件的供應商也不在少數。第二次參加人才日的德國汽車協會主席布羅恩尼希(Klaus Bräunig)認為,"中國人才日"不僅為年輕學子和畢業生們提供一個向企業毛遂自薦的平台,也讓德國企業有機會向中國人才展示他們在各自領域的成就和未來展望。

德國汽車協會主席布羅恩尼希圖片來源: DW

布羅恩尼希稱,中國是一個極具潛力而且成長快速的市場。德國汽車協會協助推動人才日,不單是為了大型汽車企業,也希望能幫助中小企業和供應商找到合適的中國人才。

"自2010年起,德國汽車業在國外生產的汽車總數比境內的生產數字更高。我認為赴德國學習的中國學生能為我們帶來優勢,幫助德國人瞭解中國文化,同時中國學生們也學習理解我們的文化。雙向的交流越緊密,中德兩國便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作者:張筠青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