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百年華誕
2009年11月4日
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開放日是在一陣鼓聲中揭開帷幕的。來自日本的一支太鼓隊為來訪者踏入博物館伴奏。來賓中男女老少都有,他們都要參加該博物館100周年的慶祝活動。
東亞博物館是1909年由科隆市政府為收納阿道夫與弗莉達‧菲舍爾夫婦的私人收藏建立的。這對夫婦多次前往中國、日本和北韓,把許多藝術文物帶回到科隆。
擁有100年歷史的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是全德國歷史最久的東亞藝術博物館。時至今日,東亞藝術博物館已經發展成歐洲最好、收藏範圍最廣的東亞藝術博物館之一。多年來擔任館長的阿德勒‧施隆布斯女士說,博物館的歷史並非始終是光輝燦爛的,"當然沒人會想到,博物館1913年對外開放一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戰爭成了我們博物館的一個關鍵詞。可以說,沒有另外哪個博物館比我們更強烈地反映了歷史的黑暗篇章的了。比如在納粹時期,不僅這幢房子被摧毀,而且當時的女館長也被撤職,因為她嫁給了一名猶太人。這是一個黑暗的,非常黑暗的篇章。"
直到1977年,博物館才得以連同它的藏品一起遷入現在的建築物裡來。今天,這個博物館不僅是吸引亞洲藝術愛好者的磁石,它同樣吸引著工作勞頓之餘想要獲得幾小時悠閒的人們。
比如他們可以參觀現在正在展出的紀念展,這裡展出的是北齊時代鐫刻在山東山岩上的佛教文字的拓片。施隆布斯女士說,用佛教語言"菩提心"作為展覽的名稱,是有考慮的:"這個名稱是我們刻意選擇的。我們當然是這樣估計的,今天許多人希望能夠得到一些靈感啟發,可以怎樣換一種方式生活,而得到這樣的啟發,他們會非常高興的。"
許多來訪者瞠目結舌地看著有1500多年歷史的壁刻文字和許多佛教畫像。通過電腦動畫,來訪者甚至可以親臨山東。紀念展負責人兼東亞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彼得拉‧羅施女士對這個展覽的自豪感形之於色。她指出水墨拓片的特點:"我們實際上是首次展出拓片。這門藝術至今沒有得到應得的認可,在西方根本就還沒有,在中國有一些,但也不是那麼常見。再就是拓片的規模。我們頭上這幅高約15米,寬4米。這種規模是驚人的。"
屬於紀念展範圍內的還有日本的彩印木刻,節目表上還有許多相應活動,包括討論會、報告會和武術表演。
此外還辦了一個名為"風中的願望"的學生競賽。科隆18所學校的學生參加了這個比賽。他們用他們設計製作的西藏祈禱幡把門廳變成了一個五彩的創意海洋。這裡掛著的共有近300面幡。
對來訪者來說,東亞藝術博物館的開放日可看的東西很多。紀念展將一直持續到明年一月。施隆普斯女士希望,來訪者帶回去的將不僅是許多美麗的印象,"但願東亞能夠深深地印在他們的心靈中,但願他們能夠認識到,這些東西現在也已經成了西方文化的固有組成部分。這是我的願望,我認為這很重要。我認為這是21世紀的精神所在。"
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在它100年的歷史中已經成為歐洲的一個東亞藝術中心,從而也成了東亞文化的一名使節。在下一個100年裡,它肯定還會不斷吸引著許多來訪者。
作者:Giang Chi Viet / 平心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