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科隆東亞館百年慶典出書-中國考古學家當主編

嚴嚴2007年3月19日

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2002年,鈞窯的發掘被選為中國考古十大發現。該項考古工程歷時3年,2005年參與此項挖掘工作的中國考古專家霍傑娜應邀到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參與博物館百年慶典新書的編著工作,且擔任主編。德國之聲記者採訪報導如下。

中國文物在德國展出圖片來源: AP

2009年坐落在德國科隆的東亞藝術博物館將迎來其建館的百年慶典。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的研究生霍傑娜受邀擔當本書主編。該館開館至今收藏購買了大量中國文物,從新石器時代到晚清時代。據博物館館長施多勒姆博士介紹,這本書將囊括該館收藏的中國出土文物的照片,出土的年代,出土窯址,即當時中國瓷器製造業的技術的詳細介紹。新書出版的意義也給中國考古界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機會,因為其中一些文物在中國還從未曾展出過。

考古專家霍傑娜介紹說:「博物館館長也想讓中國的收藏家將來讀到這本新書。讓中國的同行和收藏家也能看到我們國家的文物在國外的狀況,同時瞭解國外的學術研究水準,這也包括他們所研究的藏品。」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由於歷史和戰爭原因,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一大批中國文物流失國外。從中國民國時期開始,一些外國收藏家就曾到中國購買瓷器收藏,包括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美國,英國等大型博物館中的目前展出的中國文物都是該歷史時期收藏到的。今天,這些博物館還會通過其它途徑,例如到紐約克里斯蒂這樣的世界著名拍賣行購買中國文物進行收藏。

博物館以不菲的價格從世界各地購得的這些中國文物,如何對此進行鑑定,作出的什麼評價,中國與德國考古學家則有著不同的看法,「例如我們在看同一件文物的時候,我首先比較偏重的是,它是真是假,是何時何地出產的,當時的工藝水準如何。而德國行家比較看重的是一件文物的藝術性。比如,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造型,這可能和當時人的審美觀,思想或是社會習俗有關。」

在霍傑娜看來,產生這一原因的問題在於德國對考古這門學科的分類和中國率有差別。德國人將拿著小鏟實地挖掘的工作稱之為考古,而像霍傑娜目前承擔的工作,德國人看重的是其藝術性和藝術價值,也就是藝術史專家。

霍傑娜從事考古和瓷器研究在中國時就初有成效。從2002年鈞窯的挖掘工作至今,福建的同安窯,河南的汝窯,浙江杭州的官窯,她的足跡踏遍中國。她說,雖然現在中國考古界和國外的交流越來越多了,但還是要盡量避免閉門造車現象的發生,「在國內做研究的時候,我想中國缺少的是對國外資料的收集,對國外學者研究成果的瞭解。比如,你可能看到了一些問題,但其實這個發現可能在5年或10年前就有了。如果要拿別人已經解決的問題再來做研究的話只能是重複勞動。」

新書將於2009年,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百年華誕之際編寫完成。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