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穩定與民主的折磨

2012年3月29日

中國在經濟政策方面發生了一場方向性爭執,中國領導人正面對一場政治和經濟交相不穩定的危險局面。大中華地區的"超級選舉之年"讓中國領導人受著"民主的折磨"。

Presseschau China in den deutschen Medien 3. DW-Grafik: Per Sander 2010_06_18_presseschau_chinesisch.psd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前摩根士丹利國際金融服務公司亞洲地區董事長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3月28日在德國《商報》上發表文章說,"中國政界領導層最近出現的動蕩表明,中國在經濟政策方面發生了一場方向性爭執"。

化解經濟不穩定風險

文章寫道:"對中國人來說,沒有什麼比穩定更為重要,無論是經濟穩定、還是社會或政治穩定。經過數百年的國內動亂以後,今天的中國政治家們要竭力維持穩定。在今年三月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穩定成了眾口一詞。但儘管如此,論壇開始前兩天,頗有爭議的薄熙來還是被解除了重慶黨委書記的職務。

"今年是中國領導層交替的關鍵之年,但論壇正式舉行期間,根本沒有提及薄熙來及他被解職一事對中國內政的影響。中國領導人看到,他們正面對一場政治和經濟交相不穩定的危險局面。三年時間內,先是美國爆發次貸危機,現在是歐洲債務危機。在國外需求經過第二次休克後,中國內部任何政治不穩定帶來的影響將超過過去任何時候。

"薄是這一風險的化身,他是所謂國家資本主義'重慶模式'的代表。在中國,國家資本主義正在大步向前,操縱城市化和經濟發展。在此框架內,權力轉移到地方領導人和國有企業的手中。換句話說,薄不僅被視為對政治穩定的威脅,也被視為經濟不穩定模式的領頭人。中央政府快速解除薄熙來職務,以此強調必須努力鞏固穩定。"

民主的折磨

《日報》說,中國領導人正受著"民主的折磨",因為今年是大中華地區的"超級選舉之年",該報的評論文章寫道:

"不受北京控制的台灣開了頭,偏偏那裡對北京較為友善的候選人贏得了自由多元的選舉。中國政府從未隱諱它看好這位候選人,但它與以往不同,沒有以威脅進行干預。這樣,台灣人按照內政標準選了一位能與北京良好相處的總統,從而駁斥了民主制度不適合中國人的說法。

"第二個選舉在中國南方的烏坎舉行,烏坎趕走了黨的腐敗幹部,共產黨領導不得不允許重新選舉。造反的帶頭人成了村長,他是共產黨員,北京維護了面子,但不允許烏坎成為中國的榜樣。

"第三個'選舉'在正式稱為自治的香港舉行,那裡的居民不能自己選舉自己的政府首腦。由於北京注視著不讓它不喜歡的政府首腦上台,所以在一場假民主過程中,兩名忠於北京的候選人爭取親北京選委的恩惠。北京看中的候選人因醜聞纏身無法中選,幸虧北京有第二候選人,才贏得選舉。

"今年秋季最重要的'選舉'後,新的共產黨領導人登基。不久前一位雄心勃勃的候選人失寵時,權力鬥爭一時顯示出來。此後又恢復到不透明狀態,甚至造成政變謠言流傳。中國的政治體制十分脆弱,超過了北京一黨專政制度的想像。唯有民主選舉,才能使中國長治久安。"

摘編:匯文

責編:樂然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