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空間站和火箭殘骸墜海之後?

Zulfikar Abbany
2021年5月17日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數以百計的火箭丶空間站和衛星的碎片已經返回地球。它們通常被丟棄在海裡。這樣做的可持續性如何?

Symbolbild | Wasseroberfläche
數百個航天器殘骸最後靜靜沈寂在太平洋。圖片來源: Dave Fleetham/Design Pics/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 經過一周的猜測,中國長征五號火箭的核心(CZ-5B)終於不受控制重返馬爾地夫附近的印度洋。該火箭曾將中國新空間站的一部分送入太空軌道,但其大約30米長丶直徑5米的核心卻可能在任何地方降落,甚至可能降在陸地上。

一年前,據說長征五號火箭的一根管子墜落在科特迪瓦(Cote D'Ivoire)居民的房子上造成毀損。因此,今年全球對長征五號火箭無控墜落前的恐懼和批評齊發。

美國宇航局局長納爾遜 (Bill Nelson)說「很明顯」中國「在其太空碎片處理方面沒有達到負責任的標準。」

雖然納爾遜的觀點得到許多人呼應,但現實情況比這更複雜,而美國也絕不是無辜的。

黑白之外的灰色地帶

澳洲阿德萊德的弗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副教授丶《太空垃圾大戰宇宙博士》(Dr Space Junk vs the Universe)的作者戈爾曼 (Alice Gorman)說:「毫無疑問,中國有點調皮。」

預估海洋中空間垃圾碎片數量的訊息圖。

戈爾曼告訴德國之聲:「中國所依賴的事實是,大多數東西要麼 (在重返地球大氣層時)燃燒起來,要麼落在海洋或人口稀少的土地上。但是考慮到他們去年的經驗,當(另一枚火箭)的固定桿擊中科特迪瓦的一個村莊時,這種樂觀情緒有點錯位。」

在5月9日火箭芯落下之前,中國航空航天專家拒絕接受任何國際關注,官媒《環球時報》援引一位專家宋忠平的話說,火箭殘片返回地球是 「完全正常的」。

宋忠平說得沒錯,火箭丶衛星丶甚至空間站的碎片飛回地球是很正常的,而且中國甚至不是最糟糕的罪犯。還有其他國家和商業公司也在這樣做。

戈爾曼說:「正如我所說,太空的主要污染者是美國和蘇聯/俄羅斯。」

南太平洋的航天器公墓

大多數太空垃圾都落在了海洋的某個地方。這只是因為海洋比陸地多。

任務設計者將目標特定區域,如南太平洋無人區(SPOUA),靠近尼莫點(Point Nemo),也就是地球上「不可接近的兩極」丶地球上任何方向離陸地最遠的地方。

在2018年的一篇博文中,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寫道,自1971年以來,有超過260個航天器墜落在這個區域。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加。

說明尼莫點和中國CZ-5B在印度洋降落位置的訊息圖

尼莫點被稱為「航天器墓地」也許毫不奇怪,但它並不是唯一一個航天器墜落的海洋區域。 

美國劍橋的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的天體物理學家麥克道爾 (Jonathan McDowell)說:「尼莫點?它就在那裡,但它就像紐西蘭和智利之間的南太平洋的所有地方。」

他告訴德國之聲:「重要的是,它不是很集中,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使用(其他的點)。」

麥克道爾說,當SpaceX發射比長征5號火箭還要高13米的獵鷹9號火箭,以送上小型星聯衛星時,其火箭的一節墜落到澳洲的西南部,位於印度洋和南大洋之間的邊界。「一些俄羅斯的衛星落在印度洋,一些落在北大西洋,例如,巴芬灣。」

哪裡放射決定墜落位置

在哪裡墜落丶如何墜落,取決於發射的位置和方式。因此,麥克道爾說,如果從俄羅斯普列謝茨克(Plesetsk)的太空港發射,是在北極上空上升,但當殘骸返回時,在第二個向北的軌道上,地球已經轉了大約20度。「所以,火箭從大西洋上空上來,就在那裡傾倒。」

在一些任務中,火箭的主要階段將保持在「亞軌道(suborbital)」,也就是在高於海平面100多公里(62英裡)的空間,但低於低地軌道(Low-Earth Orbit)約160公里,這使得以可控方式丟棄火箭更加容易。

然而,即使如此,事情也可能變得不穩定,特別是當火箭在陸地上發射,而不是從海岸上發射時。

在中國,一些助推器落曾經在民宅附近,一次是在一所小學附近,另一次是在哈薩克斯坦的一個試驗場。這兩種情況都釋放了有毒的橙色雲層,即所謂的 「BFRC」。

一旦火箭進入軌道,事情就變得更加複雜。火箭進入得越深,就越難脫離軌道。

而且要能夠控制也變得更加昂貴,因為必須保持火箭的生命力,就像延長的電池壽命,或是一個可重新啟動的引擎,在火箭交付出「有效附載物」(比如國際空間站的衛星或供應品)之後還能被點燃。

但只有到那時,才能控制火箭的再入,許多火箭節只是被留在軌道上。

每一次狀況都不同,而且值得再提的是,中國不是唯一一個「調皮」國家。麥克道爾估計,大約有20個獵鷹9號火箭末節以某種形式 「作為垃圾留在軌道上,最終會重新進入(回大氣層)」。

歐洲的一個空間碎片清除項目ClearSpace-1希望在衛星殘骸不受控制地墜落前,能捕獲它們。圖片來源: ESA/ClearSpace SA

對海洋生物的威脅?

麥克道爾說,這個行業有一個正在改變的趨勢,也就是希望在太空中留下更少的碎片,因為擔心太空越來越擁擠,可能會干擾地球上的通信系統或阻礙進一步的太空探索。

但是這意味著更多的東西將不得不下來。甚至有人說要在2028年讓國際空間站脫離軌道,並把它扔到南太平洋的最終安息地。

儘管有人斷言太空垃圾會成為海洋生物的良好自然棲息地,其對海洋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格陵蘭島附近的巴芬灣是另一個被看好的航天器再入點,因為它被認為對生命的影響很低。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M.Tama

當垃圾落在格陵蘭島外的冰點巴芬灣時,對當地海豹丶鯨魚丶熊和海象威脅的研究不足。

在南太平洋,科學家們在南太平洋環流發現並恢復了1億年前的微生物生命,基本上是與尼莫點相同的區域。

這種微生物生命可能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意義不大,但是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如海底熱泉噴口,確實維持著其他生命,如雪人蟹,甚至可能在我們自己的丶人類生命的起源中發揮了它們的作用。

戈爾曼說:「一些航天器燃料是有毒的,比如說肼(hydrazine),但是低溫燃料是沒有毒性的。有一些金屬,如鈹(beryllium)和鎂,它們通常是以合金形式存在的,但無論如何,鈹都是相當令人討厭的。」

因此,有潛在的環境影響,戈爾曼說:「我認為人們還沒有徹底評估這一點。」

她說:「鹽水很容易腐蝕東西,但我們在世界各地有一百萬艘沉船,而沉船通常會成為棲息地......而該優先考慮的真的應該是軌道上的東西。那是迄今為止更大的風險。」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