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萬惡之源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7月31日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在薩拉熱窩遭到暗殺。同年7月28日,在德國支持下,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俄羅斯立即站到斯拉夫兄弟民族一邊,德國則於8月初分別向結盟的俄羅斯、法國和英國宣戰。歐洲列強在非洲和亞洲的殖民地也馬上被捲入了戰爭,於是短短一個月之內,史無前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彌漫在全球三個大陸的上空。

奧地利王儲菲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刺殺引發世界大戰圖片來源: AP

沒有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希特勒和史達林及其犯下的罪行便幾乎不可能成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被稱作20世紀的萬惡之源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奧匈帝國王儲遭暗殺本來最多可以引發的不過是一場地區性小規模的戰爭,而這樣的小型戰爭在歐洲歷史上是數不勝數的。然而,短短五個星期內,危機如同星火燎原最終導致一場史無前例的戰爭的爆發。那麼,究竟誰應對這場戰爭的爆發負責?迄今為止,歷史學家們對這一問題爭論不休。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參與1914年7月危機的所有國家的政府都把戰爭當成實現各自利益的一種合法手段。而戰爭最後發展的規模是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

列寧在1918-一個在中國成為革命經典的電影的名字圖片來源: AP

在1914年之前的幾十年間,歐洲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技術進步和工業發展,這一點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得到了體現。沒有火車,幾天之內調動數百萬軍隊是無法令人想像的。戰爭每一天平均有6千人喪生,而整個戰爭則導致1千萬人喪失性命,如果沒有機關槍、重型炮、坦克、飛機和毒氣這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不可能進行這樣的大屠殺。

1914年8月,本以為戰爭會很快結束的、開赴前線的士兵,無論如何也不會料到等待他們的卻是何等殘酷的命運。那些倖存下來的、數以百萬計的士兵不是成為殘疾,便是終身受到戰爭夢魘般的折磨。迄今,史學家們仍在就一個問題進行爭論:為了爭奪寸土而進行毫無疑義的廝殺,導致成千上萬人的犧牲,為什麼戰壕中卻沒有發生起義呢?

沒有一戰,也許毛澤東和史達林永遠不會坐在一起圖片來源: AP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致命的,而更為致命的是它的結束,因為它為下一場戰爭孕育了萌芽。為了削弱敵國俄羅斯的力量,德國幫助列寧於1917年在聖彼得堡奪取了政權。這雖然是一個戰爭策略,但卻造成了當時無法預見的後果。而1918年11月也同樣造成了歷史性的後果:當時簽署停戰協定的不是軍方,而是一個剛剛成立的民主政府的代表,這便注定了停戰協定最終是無效的。

凡爾賽條約遵循的不是在歐洲實現持久和平的目標,而是戰勝國民族主義的戰爭邏輯。希特勒攫取政權依靠的便是這樣的口號「為凡爾賽之辱雪恥」。儘管德國整整一代人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但希特勒的主張依然得到了民眾的響應,他們要以一次新的戰爭改變上一次戰爭的結果。而這次新的戰爭無論在規模和殘酷程度上都將超過上一次戰爭則是不言而喻的。儘管如此,德國人還是盲目地跟從希特勒於1939年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戰的結局是希特勒發動二戰的一個藉口圖片來源: AP

在巴黎近郊凡爾賽同業已崩潰的奧匈帝國以及鄂圖曼帝國的後繼國家簽署的其它和平條約也暗藏危機。沒有考慮民族結構而任意劃分的新的國界既沒有為東南歐,也沒有為中東帶來持久的和平,而是繼續引發新的戰爭。如此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被稱作是20世紀的萬惡之源的確有它的道理。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