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佛蘭德戰役百年紀念
2014年10月2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一個世紀前,佔優勢的德國侵略者突襲北海之濱的比利時小鎮尼烏波特(Niewpoort)。來自平緩的低濕地的5條河流和運河在這裡匯合,流入北海。
佛蘭德(Flandern)地區低於海平面,平時全靠由無數運河和閘門構成的錯綜複雜的排水系統排澇。
面對德軍的攻勢,一名比利時軍官情急之中突發奇想,要把戰線那一頭的德軍所佔地區變成一片澤國,以阻止德軍在比利時的長驅直入。統帥比利時西北部碩果僅存的西佛蘭德一小塊地區軍隊的國王阿爾博特一世欽點認可了這一方案。兩名平民冒著德軍狙擊手槍擊的風險,用了整整4個夜晚的時間打開了堤壩和閘門。海水隨之源源湧入。果不其然:德軍被困在一片汪洋和泥沼之中而難以自拔。
比利時歷史學家萬倫尼(Patrick Vanleene)認為,水淹佛蘭德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關鍵轉折點。他在接受德國之聲的採訪時表示,此舉使德軍首次在比利時的攻勢受阻,戰爭從此由運動戰轉變成塹壕戰,並延續了4年,在人們的印象中,所謂的一次大戰便是雙方各據戰壕進行的一場陣地戰。
比利時人尊崇阿爾伯特一世的勇氣
在當年閘門所在之地,比利時人民用黃色磚石為國王阿爾伯特一世搭建了一個圓形紀念碑。就在這裡,將舉行佛蘭德戰役百年國際紀念活動。聯邦德國總理梅克爾將代表當年的戰爭對手和今天的歐洲盟友致詞。她將仰望騎跨著一匹駿馬的阿爾伯特國王雕像。雕像的背景上是標誌著當年戰線走向的伊澤爾河(Ijzer)。
阿爾伯特一世是一戰時期親自參戰的唯一一位君主。當年,法國盟友更希望這位比利時國王能流亡國外,以求安全。但是,他拒絕離開祖國和自己的軍隊。對他而言,圍繞伊澤爾河的戰鬥對作為一個國家的比利時來說具有生死存亡的意義。
過了100年,阿爾伯特在比利時依然深受愛戴。佛蘭德交通公司將一輛大型巴士改裝成一個機動展覽車,將阿爾伯特的史績帶給當地的眾多村莊。機動展覽車的司機在尼烏波特展點上說,「阿爾伯特流動展」觀者如潮。在這個以漁業和旅遊業為生的袖珍小城,人們當然會在「阿爾伯特」漁市上享用醃小鯡魚,在「阿爾伯特橋」小酒館喝下一杯啤酒。白色的牆壁略呈斑駁,不過,這些天,牆上裝飾了許多英國國旗。當年,英軍曾在伊澤爾河戰線作戰。
伊澤爾河戰線
1914年10月29日,一場血腥的戰鬥在尼烏波特揭開帷幕,直到1918年,這場肉搏戰才得以告終。戰線以伊澤爾河和伊普爾河(Ieperlee)為走向,一直進入伊帕爾鎮(Iepern)。1915年春,德軍就在該鎮首次投入了毒氣彈。
沿著該戰線,德軍在兩河東岸、盟軍在西岸挖掘了總長數百公里的戰壕。作為旅遊項目之一,其中的一段戰壕後又仿建。
身處乾乾淨淨的用木頭搭建或鋪著灰地的堅固戰壕,今天的遊客們很難想像到當年的士兵們過的是如何難以忍受的生活:泥漿、糞便、彈坑、屍體、喊叫、雨水、冰雪和揮之不去的對死亡的害怕情緒陪伴著士兵們的每一刻。
「有夢魘的最後一代人」
對西佛蘭德的住民來說,最初,戰爭令人難以置信。當地的農民和漁民們斷斷想不到,德國人偏偏會計劃經由此地進入法國。
1914年10月,成千上萬的難民從東部逃往尼烏波特,士兵們接踵而至。負責籌辦了介紹弗蘭德戰役歷史展覽的歷史學家萬倫尼在回顧當年的情形時說道,當時一片混亂,因為,鎮上的居民們根本就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他們斷然想不到,要容納到教堂和學校躲避的整支軍隊。成千上萬的人因西佛蘭德的水淹行動和激烈的巷戰而流離失所。萬倫尼的祖父們也是當年的罹難者。他說,他可能是還能感受到一戰夢魘的最後一代人了。
2014年的百年紀念活動吸引了大量遊客。在當年的戰場上,各參戰國構築的陣地的殘跡和軍人墓地隨處可見。沿著當年曾在那裡發生浴血戰鬥的如畫般的水塹壕,標誌清晰的汽車環行道和自信車道蜿蜒伸展。現在,比利時正值秋假。許多孩子隨著父母在佛蘭德旅遊。一路上,何以會看到有那麼多部分用紙和塑料做成的罌粟花遮蓋的塹壕、坑墓,對此,成人們還不得不向孩子們作解釋。歷史學家萬倫尼相信教育的力量。他指出,可以借助展覽,以有意思的方式向年輕人說明,他們該如何小心,「青少年們該知道,戰爭不只在電視上才有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