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fine art cologne 2008

祝紅2008年12月1日

11月19日至23日,精品藝術古董展(Fine Art Cologne)在科隆修葺一新的南部展區的第三大廳裡舉行。來自國內外的80家畫廊展出了自己的最佳歷史收藏。雖說此次展會重點是西方古典現代派和表現主義作品,但中國也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另外,在金融危機當道,世界經濟走向衰退的今天,西方藝術市場運作如何?

科隆精品藝術古董展一角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本屆科隆精品藝術古董展有了一位新的負責人-現年45歲的藝術史學家-在業內小有名氣的烏爾利柯-貝倫松(UlrikeBerendson)。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貝倫松女士銳意改革的決心有目共睹。展出內容嚴格限制在1980年前,將當代藝術和攝影展一律排除在外。展出地點改在了新修的第三大廳,從科隆道依茨車站走下火車,便會看到新建的通往第三大廳的玻璃建築-一座聳立在寬闊台階上的"水晶宮殿",此次參展畫廊數量與去年相比減少了一半多。綿延兩千年的古玩,藝術品陳列在簡約風格的大廳裡。由於展品集中,參觀者可以盡情陶醉其間,不受干擾。展台間除了花壇之外,便是供參觀者小憩的矮凳,同樣的簡約風格,與同一色調的花壇遙相輝映。此外,酒吧,餐廳為人們提供一流服務。雖說是新址,但一切都顯得十分到位,彷彿營造出了一個世外桃園。

科隆精品藝術古董展一角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在世界經濟面臨衰退,世亂心慌的今天,藝術市場是否也在劫難逃呢?"開幕式當晚,我就出售了兩枚價格不菲的日本和服腰帶上的裝飾配件-根付,令我非常吃驚。這表明,有錢人恰恰會在經濟衰退時期購買值錢的藝術品。對東亞藝術感興趣的人往往這麼作。因為他們希望,這些藝術品不會象股票一樣暴跌,一旦手頭拮據,需要錢的時候,這些藝術品至少能夠保值。"

說這話的是德國福拉克斯曼畫廊主持福拉克斯曼女士。福拉克斯曼在大學期間主攻東亞藝術史。以後嫁給了曾在漢莎航空公司擔任機長的福拉克斯曼先生。丈夫駕駛的飛機將太太帶到了遙遠的香港,日本和新加坡,使夫人親眼看到了那裡的藝術珍藏,於是於1977年開設了自己的畫廊,將日本根付,壁畫,中國的鼻煙壺,瓷器等介紹給西方的藝術愛好者。

製作於18,19世紀的根付取材於各種動物造型,一律由象牙雕刻而成。松鼠、金魚、白兔、青蛙,烏龜各個形象逼真,憨態可掬。或許是由於歷史的沉澱,使根付的色調變得黯淡,增添了柔和的成分,從而滿足了西方人對色調的要求?!

福拉克斯曼畫廊展台鼻煙壺圖片來源: Hong Zhu

脫掉了和服的的日本人已不再需要這些歷史飾物配件,一旦福拉克斯曼太太的藝術品告罄,她又從哪裡購進新的藝術品呢。福拉克斯曼太太透露,只有去紐約,倫敦等著名拍賣行參加拍賣。她不僅從那裡購買根付,也購買康熙乾隆年間的瓷器製品以及鼻煙壺等。然而,近年來,中國藝術品收藏家的頻繁出沒給福拉克斯曼太太帶來了不利。"中國藝術收藏家紛紛將自己的古董收回。在參加拍賣時,中國藝術收藏家的選擇性很強,只購買高價位的藝術品。他們是很有眼光,很挑剔的收藏家。"

參加此次展會的另一位畫廊主持施密茨(Hans-Martin Schmitz)對此也有同感。"我們都注意到中國的藝術品收藏家。他們的出現使我們根本沒有競爭機會,也就是說,他們出手大方,開價遠遠高於我們,所有國際知名藝術品拍賣行已是中國收藏家的天下。"

施密茨是業內有名的東亞藝術迷,他於1961年開設了經營中國日本古老藝術品的畫廊,堪稱東亞藝術走紅西方世界的見證人。

其實,在本屆精品藝術古董展中,古老的東亞藝術品只佔據很小的比重。本屆展覽的重點是西方古典現代派和表現主義作品。設址德國慕尼黑馬克西米裡安豪華大道上的托馬斯畫廊是世界收藏表現主義藝術品的最權威畫廊。此次展會上,托馬斯畫廊展台氣勢不凡。康定斯基,橋杜-牟勒,埃米爾-諾爾德等人的架上藝術,馬克思-恩斯特,費爾南多-波特羅,喬治-柯爾貝以及亨利-勞倫斯的雕塑等使托馬斯的展台格外槍眼。包浩斯,藍色騎士,托馬斯畫廊展台的佈局一目瞭然。該畫廊主持托馬斯(Raimund Thomas)尤其對展會新負責人的規定贊不絕口。"今年的參展畫廊明顯少於去年,我認為這樣的安排不錯。更加突出了展覽重心,比如去年人們專為博物館技術開闢了整整一個展廳,其實沒有必要。內容多,展廳多只會使參觀者感到疲勞,難以集中精力欣賞藝術精品。"

慕尼黑托馬斯畫廊主持托馬斯先生和經理格羅斯曼女士圖片來源: Hong Zhu

托馬斯先生說得在理,此次展會佈局的確給人們提供了一個精心欣賞,反復品味,必要時與畫廊主持和策展人深入交流的機會。今年的藝術展廳裡,不見了往年參觀者的匆忙,看到的往往是人們駐足在某一作品前的凝神思考。

儘管托馬斯的展台上沒有一幅中國作品,但走出國界的想法早已在托馬斯胸中湧動。1987年,他就已開始嘗試著在德國舉辦中國,俄羅斯藝術展,遺憾的是,那時作出此舉尚為時過早,展出沒有獲得任何反響。托馬斯也只好作罷。面對以後的中國藝術品風靡西方世界的走勢,托馬斯的心情是非常複雜的。"今天,我似乎再次確信,當年的放棄決定是正確的。因為中國藝術品風靡西方世界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不少藝術家的作品在短期內價格暴漲,甚至給人一種完全失控的感覺。我們認為,這裡面有西方藝術批評家,藝術商人,收藏家爆炒的成分。毫無疑問,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引起國際層面的廣泛關注,對中國的藝術發展來說也是一樣,走紅西方世界的中國藝術創作良莠不齊。現在到了沉澱,清洗的時候,我相信,我們將會看到哪些是真正的藝術品,因為它們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托馬斯的業內好友,杜塞道夫国王大道上的知名畫廊魯道夫的主持魯道夫先生對此也持同樣的觀點。"我對這樣的發展態勢表示懷疑。因為它的發展速度實在是太快了。某些中國藝術家的作品被直接從畫室投入倫敦,巴黎,紐約的拍賣行,價格飛漲,這樣的發展速度是不健康的。一旦金融危機難以遏制,一旦購買這些作品的年輕收藏家或公司需要流動資金,他們最先出售的便是這些藝術品,如此一來會出現不利的發展態勢。"

德國著名畫家格哈特-裡希特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魯道夫是典型的財力雄厚的西方畫廊主持。張伯倫的雕塑,馳名世界的德國畫壇巨匠格哈特-裡希特的架上藝術閃亮在魯道夫的展台上。魯道夫堅信,每一次危機都蘊藏著新的機遇。"有些收藏家對股市動蕩感到厭倦。他們拋出了所有股票,於是利用手頭現有的流動資金購買藝術品,給自己的生活增添樂趣。既能修身養性,又能美化環境。"

藝術市場未受影響是此次展會發出的一大訊號。然而在全球一體化的當今社會,居安思危,走出國界已成為業內人士的共識。而與中國藝術家,收藏家聯手合作似乎已成為德國畫廊主持的戰略考量之一。托馬斯畫廊經理海柯-格羅斯曼就曾於去年到訪中國。中國藝術展的國際水準令她吃驚,但美中不足的是:"中國藝術收藏家們只對價格感興趣,他們對西方藝術發展史缺乏必要的瞭解,比如不能理解為什麼埃米爾-諾爾德的一幅油畫也許值1百萬歐元。在這方面存在著嚴重的訊息不足。"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