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糧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11月26日

「以其說是糧食匱乏,不如說是缺少政治意願。」這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就世界糧食缺乏問題的報告中得出的結論。看來,世界糧農組織制定的到2015年將世界營養缺乏人口減少一半的目標越離越遠了。實際上地球上肥沃的土地足以養活比現在還要多的人口。除了旱災,水災和蝗災這些天災而外,世界政治和經濟上一些不利的框架性條件也是造成數百萬人挨餓的直接因素。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峰會圖片來源: AP

糧食問題是個綜合性問題。德國宗教人士,社會發展理論問題專家伊裡希認為,糧食缺乏問題還不僅僅源於發展中國家的財富和薪水分配不平衡,現存的世界貿易體系也在其中起著消極作用。現在沒有人不清楚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貿易體系中所受到的歧視。然而工業國家卻缺乏從中汲取教訓改變這一現狀的決心。工業國家的這種態度在世界貿易會議上遭到了第三世界國家和非政府組織越來越強烈的批評。

要想改變世界糧食缺乏的局面首先應當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的窮人增加收入。手中有了錢他們才有可能購買必須的食品。工業國家進一步對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開放市場雖說是一個方面。但另一方面如果提高了第三世界國家窮人的購買力也是非常必要的。經驗證明,哪裡對商品的需求旺盛,哪裡就不會缺乏供應。而在發展中國家生活的大多數居民實在太貧窮了,他們沒有錢去購買他們所需要的糧食。也正因為如此,市場的發展也就受到了影響。由於市場疲軟,需求不旺,因此農民也沒有了提高生產的積極性。大多數農民種莊稼往往是自產自銷。

70年代初當年的世界糧農組織負責人伯爾馬曾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他說:為什麼老百姓會這麼貧困。他對這個問題的最後回答是,這是因為人們失業和就業不足。波爾馬認為解決世界飢餓問題最重要的手段應當是創造就業機會。這麼多年過去了,波爾馬的結論仍舊沒有過時。飢餓問題只能通過創造新的勞動崗位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購買力來克服。失業的人群和就業不足的人群只有在獲得了充分的工作才有可能購買必要的食品和糧食。否則他們只能依靠乞討過活。

工業國家的食品資助雖然能夠解決緊急的災害問題。但是它也常常會起到破壞受援國市場的作用。在糧食援助問題上工業國家首先應當盡量多考慮如何減少本國對農業的補貼才對。德國政府在多年前就已經放棄了這種援助方式。德國在向災害地區提供糧食時政府已經不再直接征購德國農民生產的剩餘糧食,而是提供在第三世界國家購買糧食的資金。這樣一來就在當地創造了勞動崗位,增加了人們的收入並促進了市場的購買力。用這種方式來同世界的飢餓問題做鬥爭遠比分發工業國家的剩餘農產品要有效得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