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以色列國會13日投票,新組成的聯合政府由極右翼民族主義者丶右派聯盟「右傾」(Yamina)領袖貝內特(Naftali Bennett)領導,結束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執政12年的時代。
聯合政府在國會信任投票中,以60票贊成,59票反對及1票棄權通過。貝內特根據執政聯盟的權力分享協議,在首兩年出任總理,之後由中間派未來黨領袖拉皮德(Yair Lapid)接力出任兩年。
新執政聯盟橫跨左翼丶右翼丶中間派與阿拉伯政黨,佔國會120個議席的61席。貝內特承諾,該聯盟將「代表整個以色列」,將為國家與以色列的阿拉伯公民之間,開啟新的篇章。
新政府上場後,倒台的納坦雅胡继續是所屬利庫德集團的領袖,該黨佔國會30席,成為最大在野黨。納坦雅胡表示,以色列將有一個強大而清晰的反對派聲音,「如果成為反對派是我們的命運,我們會昂首挺胸,直到拿下這個糟糕的政府,回到領導國家的道路上」。
這是以色列史上首次有阿拉伯政黨入閣,「聯合阿拉伯名單」(United Arab List,Ra』am)領袖阿巴斯(Mansour Abbas)表示,正為其選民做出巨大犧牲,將努力推進對話,「為國家所有公民,包括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帶來更好丶更新丶有原則的關係」。
各國反應
數百人在以色列國會外觀看投票直播,得悉結果後歡呼拍掌,大批民眾前往特拉維夫的拉賓廣場慶祝。
美國總統拜登向貝內特道賀,表示期待互相合作,加強兩國密切丶悠久的關係,「以色列沒有比美國更好的朋友」。華府又強調,美國堅定支持以色列的安全,推進以巴地區穩定和平。
德國總理梅克爾表示,德國和以色列「因特別的友誼而聯繫在一起」,德國冀進一步加深這種關係,期待與貝內特緊密合作。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也發文道賀,表示期待加強歐盟與以色列的夥伴關係,以促進共同繁榮和實現持久的區域和平穩定。
巴勒斯坦哈馬斯發言人巴爾胡姆(Fawzi Barhoum)則表示,以色列政府的變化,並不會改變哈馬斯對以色列的看法。
貝內特是誰?
現年49歲的貝內特生於以色列海法市,父親是來自美國加州三藩市的猶太裔移民,他童年在北美度過,能說流利美國口音的英語。
他早年投身商界,1999年創辦反欺詐軟體公司Cyota並搬到了紐約,2005年以1.45億美元出售該企業。而從商的同時,他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取得法律學位,曾是特種部隊突擊隊員,他目前與妻子和四名子女住在特拉維夫富裕郊區賴阿南納(Ra'anana)。
貝內特2006年踏足政壇時,擔任納坦雅胡的參謀長,兩人形同師徒,甚至以納坦雅胡兄長約尼(Yoni)的名字,為其長子命名,約尼是一名突擊隊指揮官,1976年在任務中殉職。
兩人2008年分道揚鑣,貝內特其後離開納坦雅胡的利庫德黨,加入右翼的猶太家園黨(Jewish Home party),並在2013年大選中帶領該黨進入議會。此後每一屆的納坦雅胡政府中,貝內特曾先後擔任經濟丶國防及教育部長。
2019年,他新組建的新右翼聯盟在選舉中未能取得席位,但不足一年後,他以右派聯盟「右傾」(Yamina)領袖的身份重返議會。
貝內特早前宣佈支持中間派拉皮德(Lapid)的聯合政府,被納坦雅胡视為對以色列右翼政黨的背叛,是拋棄民族主義原則,以便不惜代價成為總理,並形容這是「世紀騙局」。
事實上,貝內特與納坦雅胡政治理念相似,都主張吞併約旦河西岸的大部份地方,貝內特就曾帶領過西岸一個屯墾運動組織Yesha,立場強硬。
貝內特擁護自由經濟,曾支持簡化政府行政及減稅。而有別於一些宗教右派盟友,他在同性婚姻及宗教問題的立場上,持相對開放的態度。
1948年5月14日,劫後餘生的猶太人,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然而,七十多年後的今天,猶太人重新擁有自己的國家,究竟是意味著榮耀,還是無盡的災難?這依然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A. Gharabli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首任總理大衛‧本‧古裡安(David Ben Gurion)在猶太全國議會上宣讀了《以色列建國宣言》,從而宣告復國。《宣言》寫道:「猶太人對故土忠心耿耿,始終不渝地希望返回故土,在那裡重新獲得政治自由,從沒有為此停止過祈禱。」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紐約的聯合國總部門前,很快就升起了以色列國旗。對於這個古老又年輕的國家而言,這是外交勝利,也是安全和自由的保障:猶太民族終於有了一個獲得國際認可的國家。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在以色列復國之前,猶太人經歷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政權共殺害了約600萬猶太人。他們用工業化的手段,對歐洲猶太人進行系統性滅絕。本圖攝於奧斯維辛集中營被解放之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kg-images而對於原本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而言,以色列復國則是徹頭徹尾的災難。大約70萬巴勒斯坦人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為猶太人騰出地方。巴以衝突也延續了七十年,迄今未息。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PA Media1950年通車的2號高速公路,連接了特拉維夫和內塔尼亞。這條公路象徵著新生國家的活力。圖為時任總理梅厄(Golda Meir)主持通車典禮。梅厄規定以色列,堅定走經濟及社會現代化之路。
圖片來源: Photo House Pri-Or, Tel Aviv「基布茲」在希伯來語中的含義是「集體農社」。大多數農社都創建於復國初期,許多擁有世俗意識形態或是社會主義立場的猶太人在這裡實踐他們的社會理念。
圖片來源: G. Pickow/Three Lion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以色列從復國之日起,與阿拉伯鄰國之間的衝突就從未中斷。1967年的「六日戰爭」是衝突的最高峰。首先發起進攻的是埃及、約旦、敘利亞,但是最終的勝利者卻是以色列。這場戰爭中,以色列控制了東耶路撒冷以及約旦河西岸地區,成為了後續衝突與戰爭的導火索。
圖片來源: Keystone/ZUMA/IMAGO以色列修建猶太人定居點的政策,不斷激化與巴勒斯坦的衝突。巴方指責以色列試圖通過修建定居點來徹底斷絕巴勒斯坦建國的希望。儘管聯合國也一直譴責修建猶太人定居點的政策,但是以色列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從未動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ewscom/D. Hill1987年冬天,巴勒斯坦人在被以色列佔領的土地上發起了示威抗議行動。抗議從加薩城內開始,很快就蔓延到了東耶路撒冷以及約旦河西岸地區。這場衝突持續了好幾年,一直到1993年,巴以雙方才以《奧斯陸協議》終止了衝突。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FP/E. Baitel在美國總統克林頓的調停下,以色列總理拉賓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舉行和談。雙方後來達成了《奧斯陸協議》,被認為是巴以和平進程中的里程碑。然而,兩年後,拉賓遭到以色列激進分子的刺殺,導致和平進程遭無限期中斷。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PA Media 拉賓之死折射出了以色列社會的割裂。溫和、世俗派與極端、虔誠猶太教徒越來越勢不兩立。拉賓就是在1995年11月4日的一場集會上被一名極端派的大學生刺殺的。次日,代總理佩雷斯神色凝重地主持內閣會議,他邊上的空椅子,原本是拉賓的坐席。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J. Delay以色列修建猶太人定居點的政策,讓巴以關係持續處於緊張狀態。2002年,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地區修建了一條107公里長的隔離牆。築牆固然可以阻擋暴力,但是卻無助於消解七十年之久的衝突。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paweb/S. Nackstrand納粹屠殺猶太人,一直到今天依然對德國與以色列的關係有著深遠的影響。2000年,時任德國聯邦總統約翰內斯‧勞訪問以色列,並在國會用德語發表演講。對於兩國而言,這都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同時也是繼續和解的標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2018年3月上任的德國外長馬斯堅定繼承德以和解的傳統。他上任後的首次出訪就安排在了以色列。2018年3月25日,他在耶路撒冷城西側的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為死難者獻花。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I. Yefimovich (路透社丶美聯社等)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