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德意志電台記者發現了一份流失已久的納粹罪犯門格勒(Josef Mengele)的警方檔案。這份材料顯然出自阿根廷警方檔案,包含有關門格勒戰後行蹤的敏感訊息,有助於瞭解他如何逃脫司法追究。中德意志電台調查認為,這份材料於2002年從檔案中消失。
據德國電視一台報導,從這份材料中可以看到,1959年2月,門格勒曾想入境西德。材料中有一份提交給阿根廷有關部門的相應的申請,這是迄今不為人知的。
專家鑑定為真
知名納粹歷史研究者穆西亞(Bogdan Musia)鑑定材料為真。他向中德意志電台表示:「有意思的是,1959年2月他申請前往西德,並使用了真實的姓名。我們知道有這樣的傳言,也知道他父親1959年患病。這相吻合。而這份文件證實,他想就以約瑟夫‧門格勒的身份前往。這顯示,他認為自己是安全的。」
德國外交部向中德意志電台回應稱,沒有有關門格勒當時是否的確入境西德的訊息。
戰後混亂時期逃走
納粹大屠殺導致600萬猶太人罹難。其中,奧斯維辛集中營有超過100萬人遇害。門格勒是該集中營的醫生。
據德國電視一台報導,門格勒負責所謂「挑選」囚犯,意即:挑選能工作或供他進行人體實驗的人,其餘則立即處死。他特別臭名昭著的是對雙胞胎的實驗。
1945年初奧斯維辛集中營由蘇聯紅軍解放,不久後門格勒藏匿蹤跡。早在1945年5月,他即受到盟軍的通緝。然而,他卻利用戰後的混亂時期,於1949年逃往阿根廷。
門格勒圖片來源: Keystone/ZUMA/imago images 藏身南美的納粹罪犯
德國電視一台報導說,許多納粹通緝犯逃亡南美。門格勒的家庭富有,他財務無憂,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好的街區生活在一棟別墅內。
1959年代末,據稱門格勒獲得風聲,自己正受到追捕。他於1959年逃往巴拉圭。而另一位納粹罪犯、大屠殺的主要組織者之一艾希曼(Adolf Eichmann)則留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後被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找到,被劫持往以色列,受審、被判死刑並執行。門格勒則先藏身於巴拉圭,後前往巴西。
1月27日是緬懷大屠殺受難者國際紀念日。1945年的這一天,蘇聯軍隊解放了奧斯維辛納粹死亡集中營。2005年11月,聯合國大會指定1月27日為緬懷大屠殺遇難者的國際紀念日。德國境內有多處紀念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M. Schreiber一座大型雕塑矗立在達豪集中營紀念館前。這座紀念館位於慕尼黑郊外,是當年納粹政權設置的第一個集中營。希特勒上台幾周後,那裡就關押了第一批囚犯。達豪集中營為後來在第三帝國修建的其它集中營樹立起榜樣。雖然當時並不是按照死亡集中營來設計,但在達豪被殺害的政治異見者的數量超過其他任何一個集中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這座位於柏林萬湖(Wannsee)湖畔的瑪裡爾別墅(Villa Marlier)在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展開的大屠殺計劃中起到關鍵作用。1942年1月20日,納粹在在這座別墅裡召開了「萬湖會議」,討論了「最終解決歐洲猶太人的問題」。1992年,這座別墅被改建為「萬湖會議」紀念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這裡是紀念歐洲範圍內600萬名被屠殺猶太人的地方。建築過程耗時兩年,於2005年5月12日正式揭幕。位於柏林議會大樓附近的這片碑林由2711個大小不一的水泥方墩組成。參觀者可以自由穿梭其中。他們的腳下是一座地下紀念展覽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在離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不遠的地方,另一座混凝土材質的紀念碑是為了紀念1933年至1945年間遭到納粹迫害的成千上萬的同性戀者。這座4米高的紀念碑上有一個窗口,從屏幕上人們可以看到循環播放的同性之間親吻的影片。這座紀念碑於2008年5月27日落成。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Markus C. Hurek紐倫堡從1933年到二戰正式爆發前一直是「納粹黨」最大的宣傳集會的舉辦地。一年一度的納粹黨代表大會以及有多達20萬人參加的集會都是在這個佔地11平方公里的會場舉行的。如今一直未完工的大會堂建築已經變成了文獻中心和博物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aniel Karmann位於柏林的本德勒大樓(Bendlerblock)是刺殺希特勒行動的指揮中心。1944年7月20日,馮-施陶芬伯格(Claus von Stauffenberg)上校等領導的抵抗運動小組試圖刺殺希特勒,但最終失敗。刺殺行動的部分負責人當天就在這裡被槍決。今天,這裡成為紀念德國抵抗運動的場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位於下薩克森州的貝爾根-貝爾森(Bergen-Belsen)集中營在成為集中營之前,最初是作為戰俘營建立的。生病的戰俘被送到這裡,很多人死於疾病。5萬名死者中,有一個小姑娘的名字叫安妮‧弗蘭克(Anne Frank),後來公開的她的日記讓全世界都記住了這個女孩的名字。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Klaus Nowottnick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建立於1937年7月,是納粹在德國圖林根州魏瑪附近所建立的集中營,也是德國最大的勞動集中營。從1937年到1945年4月總共有約27萬人曾被關押在這裡。1945年美軍解放該集中營之前,這座集中營裡有64000人遭殺害。布痕瓦爾德集中營遺址現在是受害者紀念館。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J. Schlueter2012年,德國聯邦議院對面建成了一座公園,紀念被納粹政權殺害的50萬辛提人和羅姆人。在一個水池周圍,羅姆人詩人斯皮內利(Santino Spinelli)用英語、德語和羅姆語寫下了 「奧斯威辛」這首詩。詩中寫道:「憔悴的臉,死寂的眼,冰冷的唇,破碎的心,不再呼吸,沒有言語,沒有眼淚」。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20世紀90年代,德國藝術家德姆尼希(Gunter Demnig)開啟了一個反思歷史的文化項目。他在猶太人受害者生前居住地門口的路上嵌上這種黃銅磚。上面刻著受害者的名字和死因。超過4.5萬塊「絆腳石」分佈於德國和其他17個歐洲國家。這也構成了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分散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形式。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位於慕尼黑布林納街45號的「褐宮」(Braunes Haus)曾是「納粹黨」的全國總部,其名稱來自於納粹黨員制服的顏色。1943年10月及其後的盟軍空襲中,褐宮被炸毀。1947年廢墟被清理留空。2015年,在褐宮原址的位置建成了納粹歷史文獻檔案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ven Hoppe 阿根廷、巴西、德國國家失責?
中德意志電台在一名收藏家手中看到了這份檔案,並拍照。
而根據德國外交部的檔案資料,西德直到1959年底才向阿根廷提出遣返門格勒的申請。
而新發現的檔案中顯示,阿根廷警方1960年1月獲悉門格勒逃往巴拉圭。同年,門格勒繼續逃往巴西。巴西警方於1963年向阿根廷警方要求獲得門格勒的指紋和照片,顯然是懷疑門格勒在該國。
門格勒以假姓名在巴西生活,直到1979年去世。直到1985年,他的墓地才被發現。新發現的檔案對於這位殘酷的納粹罪犯何以逍遙法外,這一過程中阿根廷、巴西以及德國國家的失責提出新的疑問。
今年4月29日,阿根廷政府在網路上公佈了1850餘份有關二戰後逃往該國的納粹罪犯的文件,其中包括門格勒、艾希曼等。圖為有關門格勒的文件圖片來源: Archivo General de la Nación Argentina/dpa/picture alliance (來源:德國電視一台)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