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索命"藍鯨",德國網友戲稱"俄羅斯現象"

(見習記者) 喻詩琦
2017年5月18日

"想哭"只能破壞你的電腦系統,"藍鯨"的贖金卻是你的生命,至少80人死在這場全球範圍的疯狂"游戲"。不過德國似乎不是很在意?

Blue Whale Challeng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PQR/NICE MATIN/MAXPPP

(德國之聲中文網)最近,死亡游戲"藍鯨"開始在中國社交網路蔓延。游戲玩家以青少年為主,需要逐步完成"藍鯨"提供的自殘任務,然後在第50天,自殺。受害者逐漸被洗腦。該游戲格言稱"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都以'S'打頭:Saturday(星期六)、Sex(性)和Suicide(自殺)。"據赫芬頓郵報德國版、德國《焦點雜誌》報導,在過去一年內,俄羅斯發生130起少年自殺事件,至少有80人死亡,罪魁禍首皆為"藍鯨"。此外,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玩家自殺人數還在不斷增加,英國、美國也發現疑似"藍鯨"的游戲,但目前還未有具體死亡案件。而香港《明報》即時新聞報導稱,日前,香港中文大學3名學生在臉書發帖並自殘,疑似與"藍鯨"有關。百度、騰訊等各大門戶網站對此表示將嚴陣以待,清查可疑訊息。

神秘的死亡牌口香糖

俄新社報導,今年3月,在俄羅斯各州很多地區都出現了可疑的口香糖,疑似游戲指南,口香糖包裝紙誤導購買者參加一個"特殊"的游戲。警方深入調查後發現與一款熱門死亡網游相關,即"藍鯨"。

不能中途反悔也是游戲規則之一,否則會遭到報復。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PQR/L'ALSACE/MAXPPP

"藍鯨"究竟是什麼,能讓那麼多人著魔?其實這是個惡魔游戲,主要在社交網路傳播,有意者往往只需在社群網站上发布"我是藍鯨"(I Am A Whale),自然會有人找上門。加入時,參與者必須提供身份證明、家庭住址、甚至裸照,一旦加入,就不能退出,中途反悔則會遭到報復。俄羅斯有網友稱,曾受到威脅,說會傷害自己的家人。

報導還稱,"藍鯨"共有50項任務,難度系數由淺至深,包括在胳膊上切出三道淺口;在手上刻出一頭鯨魚;自己說出自己的死亡日期,並接受它;不跟任何人說話;此後每一天都4:20起床,看恐怖電影,聽恐怖音樂,進行自殘並和鯨魚說話等;第50項,也是最後一項,自殺。玩家必須即時向組織更新進度,並提供照片證明。因為有把柄在手,很多受害者不敢報案,使得警察破案異常困難。"藍鯨"群體以病毒般的速度傳播,短短 4 年內,就以 "4點20叫醒我"、"深海鯨群"、"F58"、"靜謐的房間"等代號迅速擴散。截至今年,訂閱者已超過20萬人,大多數均為初高中生。

上帝之手,以清掃"生物垃圾"為名

據"俄羅斯今日"電視台(Russia Today)報導,去年,俄方逮捕了一位名為菲利普‧布德金(Philipp Budeikin)的年輕人。這個邪惡游戲的創造者完全符合推理小說罪犯人物設計:21歲、心理學高手、孤僻、高智商、反人類。

報導稱,在提審過程中,菲利普承認了自己犯下的部分罪行,也解釋了這套死亡游戲的操作流程:"首先要有盡可能多的球員,因為每一回合都會有人下場,而只有一小部分會堅持到底。但這也足夠了。" 菲利普專挑最容易被操縱的青少年,起初,很多青少年對此很好奇,也認為自己挨得住考驗、是特別的,由此成了菲利普的獵物。當他們好奇地踏入第一步時,魔鬼已然行動,利器在身體上割出藍鯨圖案,就是一份份死亡通知書。

自2013年起,菲利普就開始嘗試在網路上進行他的心理實驗,多年來一直完善他的戰術。"藍鯨"的目的在於教唆他人死亡,卻用"游戲"來包裝。深諳心理學之道的菲利普,毫無疑問,在游戲伊始就對玩家施行了心理干預和控制。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通過系統地設計游戲任務,受害者被逐步洗腦。任務之一,在凌晨4點觀看酷刑和恐怖影片,很容易製造恐慌,因為半夢剛醒時分人的意識是相當薄弱的。針對青少年女性,菲利普更出奇招,經常諷刺她們的外表或稱其過重,此類打擊性言論旨在破壞她們的自信心,引其走向自我懷疑和否定。而操作員就可以趁機而入,說服受害者殘害動物甚至自戕。15歲的俄羅斯少女尤利婭(Yulia Konstantinova),在從工業園區的樓頂縱身而躍之前,就曾在INS上發布諸如"你有沒有覺得自己…越來越沒用了"、"我像一隻鬼"、"今天就該結束了 "之類的言論。 "他們都很開心能死 ",菲利普很是自得。當被問及為什麼設計的殺人遊戲時,他表示是為了清掃"生物垃圾",淨化社會。而"藍鯨挑戰"的名字正來自於藍鯨這一物種,它們會在死前不久上岸,可以說,它們選擇殺死自己,這種死亡很有儀式感,跟菲利普的死亡哲學很是一致。

對於不少迷妹,菲利普簡直是神之手一樣的存在,因被賦予"崇高"的使命而身陷囹圄。該報導還表示,即使在被收監之後,菲利普還陸續收到情書,情書主人都是些十幾歲的女孩子。目前,法律上還無法限制這種形式的通信。

一石難激千層浪

德國之聲法語版早前報導,法國各學校及教育機構要求充分重視此事件,而國家警察也發布推特表示"千萬不要受影響,沒有事值得以生命為代價"。

《南華早報》也報導,日前,香港反藍鯨團體發表言論,呼籲學校、家長防患於未然。

目前"藍鯨"在德國尚未成風,除少數媒體報導外,政府、學校並未表示過多重視。雖然,近日舒爾茨-克魯姆赫爾茨(Anja Schultze-Krumbholz)等心理學專家在對《時代周報》(Die Zeit)採訪時一直呼籲要重視網路安全、青少年網路暴力、新型霸凌等問題。很多德國網友對此事件採取了一種戲謔的態度,不少人表示不相信,或稱其為"俄羅斯現象" 、"這款游戲在德國沒有市場",又或者"4點起床有什麼大不了,上班族都這樣","從心理學和技術角度看很有趣 ",更有甚者詢問資源、表示"很想試試"。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